黄灯博士作客湘图开讲: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为身边的人物立传
从农村考上大学走出来的年轻人,绝大部分进入二本院校,毕业后成为中国基层的生力军。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变迁,谁来关注这一群体,让他们被世界看见?
3月11日下午,学者、非虚构作家、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黄灯,应湖南图书馆之邀,作客湘图讲坛,举办了以《日常即田野:为身边的人物立传——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为主题的讲座,以一个教师的视角,结合其亲身经历,通过对比70后、80后、90后三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分析教育市场化后,年轻人的命运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透视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同代际年轻主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黄灯先从转型期的双重维度、媒体语境的变化两个方面说明了转型期中的真实中国,处在需要表达和被表达的时代,然后,介绍了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发展,支持非虚构写作的媒体平台和非虚构的代表作品。
黄灯重点分享了2016年其第一个非虚构文本《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诞生经过及其写作动机。当年这篇文章被各大公众号转载,在网上大范围地传播、阅读,引起人们对“乡村转型”这一话题的广泛讨论。
次年3月,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黄灯整理并出版了《大地上的亲人》一书。该书讲述了农村的婆家一家三代面临社会转型情景下,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生存。
黄灯在介绍了《大地上的亲人》写作的前因后果后,侧重分享了她的代表作《我的二本学生》的写作初衷、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她说,这是被学生推动写作的一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学生是从自己的笔下走出来的;镜头感特别强,像拍电影,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构。她认为“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剖析,一次放血式的写作。”
黄灯强调,作家要做具体的事,不要仅仅盯着写作;作家能否获得一手经验,直接决定了其作品的质地,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作家,其根基和对现实生活的一手体察密切相关。
在互动环节,现场热心读者提出了“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与周围人的感情胜过血亲,您对这代年轻人有什么建议”、“非虚构写作作品与纪实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等问题,黄灯一一作了详细回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之后,黄灯为现场读者签名售书,讲座现场排起了长队。
特别链接:
黄灯曾获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琦君散文奖”、“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等,曾入选《环球人物》2020年度面孔、封面“名人堂·2020年度十大作家”。作品曾入选新浪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非小说类)、豆瓣年度图书等多个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