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写过一短诗,为人传诵至今。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文而生义,就是说,鸟儿们飞得无影无踪,那一片孤云也悠悠飘去了。只余下我看着敬亭山,而它也默默无语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只有这敬亭山。
传统教科书对这首短诗的释义是:因为李白一心想做大官,奔波忙碌了大半生,竟然未能出将入相,心灰意懒,况年经又大了,一腔热血落得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只好寄情于山水间,以抒发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理。
诚然,这是其中的解释之一,未为不可。但我总觉得这诗却不尽如此。从历史资料上看,有关李白与妻子是否和谐,后人一头雾水,但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他夫妻两人有什么琴瑟失调。
由此我以为,诗里面含有对老妻的赞美也可以说得过去。想一想啊,李白年少成名,走南闯北,一时身边聚集了多少达官贵人,狐朋狗友,浪漫挥酒他那不世出之才情,倾倒了多少附庸风雅之人。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仕途的坎坷,这一切,都渐渐远去,门前冷落车马稀,所剩的,只有相依为命的妻子,朝夕相处,相看两不厌才是真的。也没法不“相看两不厌了。”因为,时光已逝,那些热闹大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了,从社会的大舞台,彻底回归家庭,当属规律性使然,只要是社会中的人,谁也无法抗拒。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虽然格局有些小了,但却是不争的事实。它远比那个“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形容夫妻关系更有人情味,也更符合实际。开什么玩笑?妻子天天把盛着饭菜的托盘,举得眉毛那么高,恭请丈夫吃钣?这不是妻子了,而是一个奴隶。天天如宾客那样客客套套,肉麻不肉麻?不让人疯也会让人发抓狂的。
搞出这个典故的人,恐怕是别有用心,想永远让女人像伺候大爷那样伺候男人。虽然有史料言之凿凿记载在册,但历史这个东西,说不清道不明,谁也没见过,更无人亲身经历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例这样的夫妻关系。更没有听上一辈、上上辈讲过身边有这样的夫妻。更多的是“相看两不厌”。不信可到公园里,马路上,医院里,见到相互搀扶的老两口,踽踽而行的身影。这就是典型的“相看两不厌”。
别小看“相看”、“不厌”这些极普通的词汇,它于平凡之中,蕴含着极深的感情。年龄大了,失去了往日如花的容颜,英俊的面庞,一脸褶子,神色枯槁,依然爱看,这已经超脱于肉体表面上的互悦,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升华了。
他们互看而不厌的,正是这种由情感精神而凝结成的个体。而情感精神的铸就,不是那些“众鸟”和“孤云”们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在长期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志同道合,如影相随,心心相映,打不死,拆不开的人生旅途中所形成的,平凡而又伟大,普通而又高贵,远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八条大街。因此,这首诗还可改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这张脸。”
推而广之,人们之间的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社会之中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但不断有人哀叹真正的朋友却没有几个。固然随着自身社会环境的改变,肯定会失去一部分旧朋友,又涌来一部分新朋友,如流动的水,飘过的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相看两不厌”来判断朋友的真伪,再合适不过。不论是你兴旺发达或是落魄寂寞,不论是有无“众鸟”或是“孤云”,属于铁杆的朋友就是“相看两不厌”,一切友谊都在不言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当然,要达到“相看两不厌”这种境界,是需要时时维护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彼此予以最深切的关注。细致入微,一诺千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哪个妻子丈夫不互相体贴入微的,没有哪个朋友不一诺千金的。正是这一个个细节,如粘合剂,使夫妻情,朋友谊渐渐筑成牢不可撼的大坝,任风狂雨骤,也坚不可摧。
反之,相看两厌烦,那就是情份尽矣。要么突破围城,或者割袍断义,从此一别两宽。
但有一种,却永远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结局。你只要永远不厌,它就不会生厌,属于绝对的“相看两不厌”。有此处遇的,当属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猜一猜,是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