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光

红尘内外:有别与无别

2019-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霁月芳霏

有一阵时间没有这样集中一天读完一本书了。就这样窝在家里,除了准备下饭食,孩子也在老公护送下去上课外班,今天一如闭关,除了没打坐。

工作一直特别忙,一周五个工作日,至少有四天几乎都加班到八九点,晚的到十点。经常不知道是星期几,糊涂得可以,好在工作还利索,各项工作任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内心隐隐会有些疲乏,面对不对付的同事,竟然大脑也开始爆粗口了,虽然没有真正脱口而出,但对于我这样文雅的女士(呵呵)几乎还是少见。也许需要调整了,我想。

就这样,偶得一本书《她在红尘外》,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在2014年6月-9月间,历时4个多月,从上海出发,历经东南沿海、江浙、华北、华中、西北、西南,最终抵达西藏,一路探访女修行人的经历,书的集结出版却是在今年9月份,很有幸能在书出版这么短时间内读到它,之前并不知晓作者这个人,见字如面,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坚持,感恩她的分享。

我对真正的出家人有一种崇敬,我理解的修行,修的不是“行”、而是“心”。修“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欲念对峙,和积习斗争,直至寻到智慧、达成觉悟。有时甚至会羡慕他们的“任性”,有勇气抛下一切,去年追寻心中那轮明月。

之前有个美国人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深入中国游历后写下多本书,其中最著名的一本《空谷幽兰》,是他探寻中国隐士的经历,探寻到的主角主要是男性修行者。作者受此启发,在某次练习瑜伽后平躺休息,心灵放空之时,突发心愿要写一本书,关于中国女性修行者的故事,向所有有心灵成长需求的女同胞们介绍女性修行者是如何面对修行中各种情形的。灵感就是这么奇妙。

这本书是以旅行日记的叙事风格,风土人情、锦绣河山,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作者在探寻过程中的所闻所见所感,作者十多年扎实的文字功底,让她所记录的一切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酸、甜、苦、辣,万般滋味。厦门准提寺-厦门华龙寺-福州灵石寺-五台山、普寿寺-南雁荡山,三台道院-茅山,乾元观-武汉黄梅,芦花庵-武汉长春观-武当山,紫霄宫,玉虚宫-海心山,莲花庵……康定-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丽江-香格里拉-德钦-飞来寺……拉萨-羊八井、嘎洛寺-拉萨-日喀则……四个多月奔走这么多地方,一个女人,想想都觉得不容易。

修行人为什么要出家修行?一位尼师说,她从初中开始就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在一个朋友带动下,就这么出家了。出家生活很清苦,晚睡早起干很多体力活,但内心很快乐,这个快乐来源于自己有一个永久的目标要去追求。所以,她的出家修行是要解答头脑中永恒的问题,简单生活、长远目标让她充满了动力和快乐。反观我们在家人,人生路上不断设置各种目标,实现一个再一个:工作要升职、职场上相互碾压;孩子要考学、各种课外班疲于奔忙;婚姻要经营,有钱有爱还得身体好……杂乱纷争的内心,逐渐风雨飘摇。出家人也会有烦恼,但和在家人不一样,烦恼不来自外在而是内心,和心中一万个念头在作战,有的尼师把烦恼当滋养,乐观积极向上地去面对、去接纳。

作者发现,很多女僧人都有这样的特点:“极其谦虚、又非常较真”。谦逊,指对她们自己的修行;较真,指她们对佛教义理的坚持。她们都很低调,不喜对外宣扬,这也增加了作者采访的难度,留下寻而不见的遗憾。

书里遇见的修行人里除了佛教尼师,还有道教的女道长。其中一位雁荡山的女道长,一边修行一边抚养被人遗弃的孤儿,孤儿中有的人还有先天疾病需要救治。艰苦的生活,女道长慈母般的教养、孩子们纯真活泼的天性,痛得纯粹,快乐也纯粹。

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寺庙的吃食,让人大开眼界,各种营养健康的蔬菜杂粮搭配,“枸杞桂圆小米粥”、“夹了萝卜丝的米粉饼”、“丝瓜豇豆花菜藕片炒的素什锦”、“西红柿青菜干香菇煮的素面”、“萝卜干炒粉丝”、“炒老豆腐”、“豆腐渣烧茄丁”、“玉米面饺子”……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但杜绝浪费,用斋后要喝“涮碗水”,油星也不可浪费。

出家修行人,也是“人”,也有“人”的欲念和所到之处的烦恼。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脱离了红尘俗世的各种扰乱,专注于“降服”内心,寻求解脱;我等红尘中人,无法放弃自己肩头对家庭、对工作、对朋友的责任,也有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既然无法挣脱种种束缚、洒脱离开,更要花功夫对自己的“心”用功,再难也要挣扎,保持初心,不为名利所累,不因得失而悲喜,不纠结于人际的种种勾心斗角、虚情假意,这也是一种修行。

红尘内外无别,唯心动与不动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