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语

孔圣人:我的后半生

2023-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音1802

DAY 133 周五,大风,晴

花了差不多2周,看完了《孔子大历史》。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书中构造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孔子生平(虽然有些部分可能是作者编的),此外也介绍了不少春秋晚期的社会文化状况,比如书权力结构、各国争斗、贵族发展、墓葬规矩、音乐发展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当然,我在这里是想用更多角度去看看这位老先生,我自己估摸至少有3种不同的视角。虽说历史上研究孔子生平和成就的人不少,不过很多时候都会局限于一个具象的人,或者抽象的神,油水分离,这并不是修行者喜好的。甚至说,非黑即白的说法也不太符合国人“中道”的思想。(当然,这种简单封装的方法,更容易出成效)

孔子生平最大的争议就是“圣人”。如果说孔子只是一个古代有名的学者,像他同期的老子、韩非子、扬子、惠子、庄子,大概大家的争论还不会那么多。但偏偏他头上“戴着”个圣人的标记,各路人总是有些不服,有些质疑。

当然,首先,我们要明确,孔子在世时并无称圣,甚至在战国时期,也还是老样子。“圣人”之名是后面包装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要跳到春秋末年争论圣人这个话题,大概会收到一种白目的眼光。我们这里想要讨论的也是他过世之后的成效。

然后,就是对“圣人”做定义。这样才比较好判断,孔子的言行功绩影响力等等是否符合“圣人”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发言权——5G。

词语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如果按照后世儒家的说法,圣人是“立言立功立德”,所以才有“两个半”。但这个标准并不是天下公认(毕竟也有儒家不及之地)。

如果从春秋往上看,一般就会说“尧舜禹”是圣人。但很显然,这三位也没有什么流传下来,但普遍认为是为华夏文明的延续有重大功绩(比如大禹治水),以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评判,这个标准不可谓不高。

但如果看庄子的书,这些上古圣贤通常都是混得不太好,比如说尧帝试图将君位禅让许由,许由听到之后连夜跑路……在庄子看来“有名”的圣人都是“二打六”,实在不足为谈,无名的圣人才是真才实学,但是若果已经是无名,又怎么是圣人?666

这种分类方法在《黄帝内经》里面表述得比较好:那些已经与天地一体的老家伙,归为“真人、至人”;那些还需要在世俗摸打滚爬的归为“圣人、贤人”。这个分类方法确实不错,把入世和出世言简意赅地处理好。虽然看起来,圣人更惨,排第三类,但不要忘记,前两类靓仔是不参与排名的。就好像学校的运动会,体育生的成绩不和其他同学比较。

(我记得高中那会,同班同学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校运会真的像是走过场)

所以世俗、人间最高的成就还是圣人。

但我们还是没有回答问题,标准是什么?

如果参考其他“职务”,比如说“神”“佛”“仙”“魔”“妖”“精”“怪”。就会发现“圣”这个词意一定程度上是被文学作品固化/赋予了某种意义。当然,我们不否认文学作品中的“圣人”(比如封神演义里的六大圣人)有其定义,但看来和孔老夫子本人还是有所不同。

这里,我其实更倾向于“上古模板”: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巨大功绩。这个功绩可以是很具体的,比如说燧人氏引火烹食、有巢氏构木为巢、神农氏浅尝百草等等,又可以是是抽象的,比如伏羲氏八卦演数理,女娲氏补天修历法……

那孔子的成就是……?他交的作业是……?

比较直观的,整理了周朝及以前的文化史料,撰写《六经》。但这种史料工作,在现今看或许只是历史研究人员的事务和瑰宝。有没有再深一步的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五百年一圣人/天官”这个说法。这种说法,貌似在讲朝代更替,实际在讲天文规律——地球的相对位置,大约500年偏转90度(不是说地球自己转了90度,雾),这时候会引起比较明显的地质和天文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安排一个靓仔去重新修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比如说,到底是春分之后播种还是清明之后播种(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这类工作要有人专门处理)。

当然,修订历法,并不只是堪舆星图,还有很多具体的政务安排。

那孔子有没有做这个工作呢?如果从史料上看,大概是没有直接看星星。但是整理周朝资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整理星星”。此话怎解?

首先,我国的历史是按照夏、商、周、春秋这么演变,如果只看时间好像没什么奇特,不过如果从权力结构,可以看出很多变化。

比如说,夏朝其实还是以零散部落文化为主;商朝是集中部落文化为主,到了周朝则是分封模式。这些模式下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比如说商朝有较多杀牲祭祀,到了周朝就取缔掉了,只保留仪式,但不再要求过分丰厚的祭品(包括人牲)(周朝天子主持的祭祀活动只需要12头牛,而在商朝一些小活动起步就是数百)。如果说周朝的文化革命是由神到人(绝地天通),那周朝之后的呢?

依我看来,孔子的功绩在于,“由人到人”。前者是指整个人类群体,后者是指具体的个人。某种意义说,算不算“中式文艺复兴”?孔子的生平,从无名农户到小贵族,从小贵族到权力之顶(大司寇),看遍了“人”。他一生的工作都期望恢复周礼,但他的周礼并非是那一套套的规矩,而是执行规矩的“人”。他做的不是恢复礼仪,而是给人注入灵魂——当然,按他的思想,灵魂是在实践这套“礼”的过程中实现的。

虽然我并非古代文化学者,也并无看过很多相关书籍,但就《孔子大历史》一书所展现的社会情境,从现代人看来都是很荒蛮、幼稚、粗俗的。这种粗俗当然还有很多是商朝或以前的痕迹,比如说沉迷美酒玩乐、遇事勃然大怒枉送性命、犄角专营鸡零狗碎、王不知民生之所倚,民不知王业之所起……如果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是灭除了上古的神秘崇拜和无道的人祭活动,还给人以“自由”,但周朝积累七百年,又诞生出新的问题:人有了“自由”之后做什么?

孔夫子说:认识你自己!(我编的)

当然,这种觉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七十年的辗转反则中诞生出这么些许灵光。妈耶,怪不得叫轴心时代。于是自此,华夏文明从物理上的人、生物学上的人类,迈步进去思想的无限之境。可谓某种程度的筚路蓝缕、开天辟地。这一笔,媲美轩辕定鼎、大禹开山。

以上是看起来真的很哇撒,孔子的后半生是自从他过世之后才开始光辉的。但是为什么同期其他老铁没那么出名呢?照说百家争鸣那会也有很多人搞思想建设?这就要从整体看待了。因为很多人(主要指那时的学者),只有前半生,或只有后半生。不得全体,自然“成圣”难度很大。那这种前半生、后半生怎么划分,下一篇再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