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就大胆地开始写吧!

2016-12-01  本文已影响204人  青鸟啾啾
图片来自网络

自己不是擅长写观点论述文,尽管也在刻意练习,但效果甚微,有时候自己觉得写的文章很有意思,却读者寥寥。

又或者,一篇文章写下来,“但是…..,但是……,但是”。看完,自己都觉得云里雾里,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表达的意思。

还有,提笔写文章,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写着写着就成了“流水账”?

买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的《“超”文章法》细细研读,终于摸清了其中的一些门道。

这本书所讲的写作技巧,主要是针对论述文、随笔或者论文写作。从文章选择主题、建立框架结构、加强文章说服力、润饰文章等多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如何写好一篇论述文章。对写评论的作者有很大帮助。

一、一篇文章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书中指出,一篇文章中,信息最重要。其重要性占80%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作者提示,“信息”就是作者那些新的主张和发现,是无论如何都要传到给读者的内容。

换言之,无论是随笔、评论、论文观点,其重点在于独到,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说了别人没说出的观点或者发现。

自己的文章有时候没人看,或者无法引起大家的评论认可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自己所叙说的往往只是对大家都明白或了解的事情的再次确认,没有提出新的主张和观点。

那如何判断某一个命题或者主题是不是信息?

首先,仔细想想,自己的主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次,问问自己,这个主题我是不是“非写不可”;再次,问问自己,假设我的发现或观点被盗用,我会气的发狂吗?

想明白了以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回答了“如何判断一个主题是不是信息”的问题。

二、如何找到文章主题信息?

首先,对事物保持好奇心,然后“深入思考”;再次,就是必须“有需要”。有了需要,好奇心自然就强烈,信息就会源源而来。

“深入思考”,个人认为,可以对引起兴趣的所有事情进行思考。思考查证它的历史,它的成因,以及和其他事物的不同,或与其他类似事物的相同之处,等等,都可以深入思考。

“有需要”就是要给自己定下写作目标,明确写作需求。

这一点,对现在的我而言感触比较深。刚刚参加完“21天写作训练营”,自己在简书上连续日更一个月。对此,自己也觉得惊讶。之前工作的时候,也写文章,都无法做到每天写一篇。我不相信自己现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可以完成每天一篇的写作量。

在日更之前,都是在看了书、文章或者电影之后,有感触,很想写的时候才偶尔写上一两篇。写的欲望在前,行动在后。

而当参加了“21天写作”,有了日更21天的写作目标后,是目标在前,行动在后。这就需要主动思考,主动发现挖掘写作素材。带孩子玩儿的过程中,我会更多地思考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会更多地注意观察景物,事物细节,会及时整理读书笔记,让知识巩固。写作的这一个月,自己生锈的头脑开始缓慢启动了一样,麻木的心开始恢复知觉,更多的体验感知和思考所带来的信息丰富了很多。

三、写文章时,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超”文章法》作者表示,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原原本本地写出来,是写作大忌。写作,必须对准焦点,从众多的素材中提取最值得写的东西。

这对我的写作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自己学的是新闻专业。新闻里有一句话叫做“用事实说话”,求的是客观,不偏不倚。而自己在写景或写物的描写中,也会刻意训练自己,在头脑中还原当时眼睛所看到的画面和感受,再用文字记录。一直以为这就是“原原本本”地记录了。

其实错了。那些感受和所描述的场景或景色其实已经经过大脑的加工过滤,锁定了焦点。

拿自己写的游记散文来讲,看似漫无目的。细细想来,还真不是单纯的原原本本。我们花费笔墨写的下来的,不是眼睛看到的所有,只是写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了更生动传神,我们可能还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方面展现。而这些,也已经比简单的原原本本高出了很多。

比如,要写自己的一天,肯定不能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厕所原原本本,毫无波澜地写下来。否则,就是“流水账”。

我们可以选取其中对自己感受最深,影响最大,最特别的事情来写。可以写早上五点起床做了什么事,中午和哪些有趣的人一起吃饭,或者吃的饭是什么特别的饭,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感受。

由此看来,写文章有时候和摄影有相似之处,像拍人像,需要大光圈,浅景深,背景虚化,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

看了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觉得,这些对自己都已经不是问题,那就大胆地动笔写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