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102:【写作】学,然后知困
近日一直在思考课题开题报告的事。立项之后,市里组织了一次规划办课题的培训,虽然认真听了,但还是云里雾里。也难怪,平时接触得少,只是运气好课题被立项,可因为根基太浅导致内力跟不上。上个周五,陈主任又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的机会,是教研室立项课题的主持人培训。虽然自己没有此类课题立项,但大体意思是共同的。直到第二次参加培训时方才听得有一点儿懂。
原来申报评审书与开题报告有着很大的区别。开题报告的阅读对象是省里的专家,在我们提交的报告上去评定是否立项,而开题报告面向的人就广泛多了,最主要的群体就是课题组成员。而且开题报告最详细的部分应该是我们的研究步骤、内容、目标等内容。至于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则是可提可不提,开题报告需要的是一种让课题组人看了之后明白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有了这样的认知,就好做多了。先进行了调研,与课题组成员商议我们该如何去做,然后把大家的意见进行整理,整理之后再重新梳理,进行了人员分工,列出了活动安排,形成了任务清单,调整了课题时间线。这样一来,我自己都觉得清晰多了。正像专家们培训时所说,开题报告是让我们原来不明晰的东西越发明晰,越发知道我们的行动与目标。回看当初的申报评审书,当时有一些思考,但远没有今天来得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进行了七个多月的行走以后,我们在行动中边做边思考,边完善,发现做起来比停留在想的时候丰富多彩得太多。
前两天看到一本书,《你就是想得太多》。我想,我也有过书中提到的现状的——思考得多,行动得少。好在这种现象在这几年有了改变。当初申报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然后才来申报的,相比于空洞的选题我们或许有一定的实践优势。当我们没有做起来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也没有资格去讲条件。只有行动起来,我们说话做事才能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