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自由写每天写1000字

论作家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5人  昆悠

作家这一行业是古今往来许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古代文人多是以诗人为主,往往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离愁别绪。而现代人则是把它当作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同时颇带有功利色彩,因为真正能坚持写到最后的人可以说没有,因为中国没有职业作家:无论你写了多少字,就其内容价值而言,经不住现实与岁月的双重拷问,况且现在能公费出书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不过简书是块“梦想之地”,这里汇聚着各种大咖美女,据我观察,还有些外国人(外教,留学生等)。

题外话暂且打住。

作家在创作文章时不能不切实际:想象背叛生活。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有想象,文字不配图片来得更为直接,因人而异,因为文字也能是图画。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想象可以为作者的作品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离开了现实生活的真诚真情真意,文字便会显得浮夸不实。比如说:“风在吹,马在叫,雷电在咆哮”,在现实世界里真的是这样吗,读者们亲自看到过这种现象吗,从想象的角度,这是可以的,但从现实的角度,这句话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但不能完全否定这句话的一定合理性。因为就算雷打得再响,闪得再亮,马儿也不一定会叫,因为马是种很温顺的动物,古人以它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古代志士往往靠行走(走路)来拜访亲朋好友。这正好印证了钱钟书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文化的人,上文字的当,有文化的人,上印刷品的当。”(有改动)若单独把这句话放在这里或散文中,它是行(hang)诗句,但放在以现实为主题的小说里,这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疑。

作家需要忍受长期的孤独,寂寞甚至冷落,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必须有种大气大魄的风格,但这样的作家在当今社会愈发地稀少,随着文学的娱乐化与共享化,写字的人都在叙说着自己的故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ta们没有长久地持续观察过外界的悄然变化:最细小的改变也会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出乎意料。渺小的往往生命力很强,强大的往往不能持久。


每个时期都要有其代表人民群众的作家产生,什么是作家?用笔做成的“家”。否则将无法给后世一个交待。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与高科技的交流,能用纸创作的,写手可能不会有效增多,我们不能看到后来的人们逐渐依赖于机器而贪图安逸,失去独立人格,从而像具被抽掉灵魂的行尸走肉。

最后,我想引用清代著名哲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段话:

立言亦何容易,必有包天、包地、包千古,包来今之识,必有惊天、惊地、惊千古、惊来今之才;必有破天、破地、破千古、破来今之胆。

祝各位简书作者及读者能好好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大家互相鼓励,深入现实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