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者,骄傲的选择——田子方的人生态度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战国时期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功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阳、吴起等为将。这些人通过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将魏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在这么一帮有才能干的手底下长大的子击(魏文侯的儿子),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了。而他跟这些异士相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趣事。他与子击的一段对话被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中,而后又被司马光重新改写记录在了《资治通鉴》之中。
一日,子击出行路遇田子方,一开始子击表现的十分有礼,伏在路边以迎父师。本来一国之君的接班人以如此厚礼相待,田子方应十分感激。可田子方的表现就十分让人尴尬了——原文写道其人“不为理”,简单来说就是田子方耍大牌,理都不理人家就走过去了。
子击十分恼火,估计当时的他心里在想:念在你是我父亲老师的份上我尊重你,但是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
于是他冲田子方大喊:“你给我站住!我问你个问题:‘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这一生气,子击这富家公子哥的态度就表现出来了,他问田子方的这意思是请问富贵的人可以傲慢还是贫穷的人可以傲慢?这么短短一句话,就将他二人血缘上的差别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是国君的儿子,而你虽然是我爸爸的老师,但你可别忘了你是个贫贱之身。
而田子方不愧为子贡(孔子的名徒)的徒弟,他听完子击说完这些话后,答道:“当然是贫贱之身让人骄傲了!你们富贵的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一个国君如果骄傲,就有可能失去他的国家,一个大夫如果骄傲就有可能失去他的家族。一个失去国家的人,没有人会把他像国君一样对待;一个失去家族的人,也没有人会把他像大夫一样对待。而我们这些贫贱之人,如果跟你们这些人三观不合、言行不搭无非就是穿上我的破鞋子背上我的破包,我走人。我走到哪儿,我都是贫贱之身,所以无论我走到哪儿我都不会失去什么。当然是贫贱之身更值得骄傲了!”
故事结束后,在史书里对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资治通鉴》中写道:“子击乃谢之。”子击对于田子方的教育大加感谢,感谢父亲的老师教育了他。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出处来源于《史记》。而史记里面真正的结尾根本不是这样的,故事里真正的结尾是“子击乃不怿而去”。原出处里的子击其实是非常不高兴的走人了,可是司马光把这个故事的结尾改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大结局。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人物,经常会被司马光附体,司马光让他高兴他就得高兴,司马光让他不高兴他就得不高兴,这是作者的权力。
很多时候事实是不能让所有人都了解的,连《资治通鉴》也是如此,我们也很难去验证司马光笔下的故事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作者笔下的每一次改动、每一次修改目的是什么。而司马光为什么要将故事的结尾进行改动呢?
答案很简单,司马光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他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认可田子方说的这段话——越高贵的人越不能傲慢,越贫贱的人反而不妨傲慢傲慢。
人对什么东西是最厌恶的?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最厌恶。所谓“夫贵者、则贱者恶之,富者、则贫者恶之,智者、则愚者恶之。”对于此,我们不应该去反感批评,而应该去努力自省,做一个让他人不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