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学习,我所秉持的是乐的哲学,而不是苦的哲学!

2021-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麦惠锦

我悟出的乐的哲学是:极苦之人,必有极乐之处,我们追求哪个乐,而忽视哪个苦!

一次,

在视频里看到一位老师这样说,

我小的时候,

那时苦呀,

饭没得吃饱,

还得咬紧牙关学习,

现在的孩子

......

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

这下完了。

一、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什么才算是饱,吃龙虾才算是饱吗?什么才算是安,住别墅才算是安吗?

孔子这是要让君子们,无止境地追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苦的最高境界吗?

来自《论语》学而篇第14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再说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筐饭,一瓢水,住简屋,别人都替他担心,颜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何道理?

来自《论语》雍也篇第11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为什么我的感受是,这下完了!

回到上文,这位声称是国学经典的教授,只从儒家思想中,提炼出苦的哲学的最高境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和我昨天写的这篇文章:《《跃迁》告诉我们,应该让老师辛苦些,而不是让孩子这么费劲!》,其中的第一位父亲,只会用蛮力,有何区别?

让孔子来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学到道,晚上可以死了)!

让西方哲学来回答:这是哲学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让我佛爱因斯坦来回答:这是宇宙宗教情怀的力量(爱因斯坦也信奉上帝,但哪个上帝是宇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这些回答到底都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学习自身就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摆脱苦,追求道的过程,本身就很快乐,你已经忘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而这位教授的视角偏了,他是让学生摆脱苦,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你越想摆脱苦,你就越摆脱不了苦,因为你是在强化苦,目的错了,逻辑也就错了,这就我所说的所谓的“苦的哲学”!

四、小的时候,我恨死语文了

难道只有这位国学经典的教授错了吗?

当然不止,从小父母和老师总是这样说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饭都没得吃。但我依然不喜欢学习,特别是语文和英语,总是不及格。因为,我上语文课时,总是学数理化。这是在恐吓孩子,以前可能“有效”,但这种有效可能的结果是,培养的清华高材生都去美国了,因为他们是为了避苦的,缺乏了最基础的人文基础教育!

所以我说,

这些年轻人完了,

又中了“恐吓之毒”,

跟我的小时候有何区别!

由此,

我悟出了乐的哲学:极苦之人,必有极乐之处,我们追求哪个乐,而忽视哪个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