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成长读书书单

2017我的阅读书单——读过七十本书之后,我推荐这些书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8483人  山上有云

每一年我都要写篇关于年度阅读的总结。早先是一本本列出来,加上我的短评,后来就按类别分,集中写写感受和短评。今年,反复审视读过的七十多本书的目录,用各种符号做了标记,尝试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总结方式,最终还是觉得,其实一本本列出来没什么意义,书名我已有记录,展示不能说明什么。

所以我还是决定,只把我印象深刻并且愿意推荐的书介绍给大家。

先来说说2017年的70本书都包括哪些书。

小说还是不少,22本,其中有不少是看了一个作者的好几本,比如东野圭吾的小说就看了3本,黑塞的也看了2本,毛姆的看了4本,欧文·亚隆关于心理学的书也看了3本。其他的大致上是社会科学、管理、纪实类,还有些杂文散文。

这么看下来,这一年我看了心理学类4本、与绘画艺术有关的5本、与写作有关的3本、有关死亡主题的4本,这些应该算是我比较集中关注的领域。其他的大概要归到自我管理与提升、经济社会知识什么的吧,这些书很多,不过基本上不算厚,读起来也不费劲,只是需要消化实践而已。

这一年我还参加了熊猫书院的优势计划,每周读一本书的精编版,大概也读了17本。参加了薄荷阅读的英文原版书阅读,读了7本英文书。这些算是附加书目吧。

那么重点来了,究竟有哪些书是我感觉很不错的呢?

1. 好的小说让你身临更多种人生,还能久久感悟。

这一年又发现不少好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都让人走进去就不愿出来。好小说不只是讲了一个好故事,更是用这个故事告诉你广阔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不一样的人,过着不一样的人生,但却是和你一样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当然也有些小说干巴巴看不下去,或者就是看不懂,要不就是看完竟然完全没有印象。20多本小说里,差不多有10本我觉得不错,但也有像《囚鸟》这样的书,看完之后完全没有印象,整理书单才发现已经读过,到书架上找找还真有这本,再翻开看看,还是想不起来。大概是相遇的时机不对吧。

除去我要单独推荐的欧文·亚隆和毛姆的小说,下面的这六本,值得一读。

《万物的签名》,作者是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这本书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自然科学家,用了一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领悟大自然的密码。特别推荐女性阅读,做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懂得思考的女性,该会度过多么丰富的一世啊。这本书我之前写过专门的读后感,是一本从语言到思想都充满韵律和智慧的小说。

《重力小丑》,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作品。这几年不知为什么日本作家的书引进的不少。好作者也纷纷涌现,老牌的村上春树还在一本本写,东野圭吾、乙一、太宰冶这样的年轻作家也在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青睐。但这一本的风格有点不一样,讲述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不一样的弟弟,一个和家里其他人不一样的特殊的孩子。当得知自己是母亲被强奸后生下的孩子,他会如何面对养父和哥哥,如何面对那个因为少年没有被处罚的生父?是推理类的小说,结局有些意想不到,但给我的温暖和力量,让我现在回想暖意还在心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扬·马特尔的作品。因为李安改拍的电影极尽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原著也被摆到了畅销柜台。买这本小说是某日徘徊在书店等人,随手拿起翻了开头,却再也不能放下。文字的力量和电影画面给人的感觉不同,在一句句描述中,少年派的内心慢慢展现。即使明知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我仍然觉得这本书有吸引人一句句读出声来的力量。少年派的信仰、内心的冲突和纠结在外在环境的显现,在一段段文字中读来,给人更深的感触。

《推拿》,毕飞宇的作品。很多人可能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我是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被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吸引的。看似普通的盲人按摩,有这么多的故事,细微的盲人的心理,小动作反映的情绪,盲人与盲人、盲人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处,那种氛围场景心态,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简直让人叫绝。看完这本,我又看了他写的《青衣》等等中篇,都很不错,甚至让人很惊讶这个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洞察入微。

《悉达多》,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书。虽说是讲达摩悟道的故事,更像一本哲学书,充满了对自身的追求,对心灵修行的领悟。还看了他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也是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是追寻心中的神的过程。相比之下,《悉达多》更为经典,与我心灵上的共鸣也更多。

《分歧者》系列,作者是维罗尼卡·罗斯。这个系列电影已经上映好久了。我没看过电影,只是偶尔发现了这套书,随便翻看,却被有意思的假设吸引住了。未来的某个时候,社会被分成了五个派系:友好、诚实、博学、无私、无畏。每个派系都是纯粹的美德,每个人都将进入一个派系被培养,这五个派系是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日期,所有16岁的人必须在这一天选择他们余生将要奉献给的派别。人类能按照品格分类吗?这个假设非常有意思。主人公翠丝是个“分歧者”,也就是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这书一套三本,看过之后觉得第一本非常棒,节奏很快,故事情景架设的很好,描写很吸引人,但后面的两本就一本比一本弱,大概这故事撑不起三本书吧。

2. 大师的作品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这一年让我最最喜欢的是两位作者,一位是团体治疗的鼻祖、存在主义精神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大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欧文·亚隆。另一位是上个世纪的英国小说家毛姆。

亚隆的《直视骄阳》诚恳地谈到了对待死亡的价值观,让我深受震撼。随后我又买了他的两本有代表性的小说《当尼采哭泣》和《诊疗椅上的谎言》。

《当尼采哭泣》虚构了哲学家尼采治疗疾病的过程,名医布雷尔是弗洛伊德的导师,他以为是他在治疗尼采,结果却是尼采治愈了他心理上的问题。整本书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哲理辩论,总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声朗读。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哲学当做心理学的小说式阐述,丰富的内涵足以在读完后还引人深思。

《诊疗椅上的谎言》则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一幕幕心理咨询师和咨询者的关系,移情与反移情,心理治疗的原则,童年经历的影响,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信任建立,大师把专业的名词和知识巧妙地融入曲折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中,描写生动幽默,人物个性鲜明。随着情节发展,每个人都在展现个性,在相互影响和变化。合上书的时候,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至于毛姆的小说,向来被誉为经典,介绍的文章多如牛毛。我看了《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三本小说,不对情节做介绍了,只能说一如既往地精彩。还有《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看到毛姆对阅读的种种体会,对作家和作品的点评,确实很有收获。

3. 正是死亡,让生命有意义。

死亡主题我在2016年就看了好几本,这一年虽非刻意,回头想时,还是发现又看了四本,而且都很精彩。也许死亡的阴影下,逼迫人更深入思考生命意义,成就了这些沉甸甸的书吧。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乐观幽默,面对死亡,不忘记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课程。每一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每一课都是一个老人用一生发现和实践的人生智慧。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美国医生保罗的遗作。2013年,在人生道路上本十分成功美满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看治疗,从一个患者的角度体验治疗,这中间的领悟和煎熬都是双重的。2015年,37岁的保罗离开人世。他生前写的这些东西成了最宝贵的体验。看到结尾他的妻子写下最后的篇章,忍不住落泪。

而《直视骄阳》和《烟雾弥漫你的眼》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死亡。《直视骄阳》是欧文·亚隆用自己的经历和心理治疗的体会,讲述死亡对我们的影响,该如何去坦然面对。《烟雾弥漫你的眼》,是二十来岁、中世纪历史专业出身的姑娘凯特琳·道蒂,用相对轻松的笔调,将她在火葬场工作的所见所感所思写下来。这是在幽默但尊重的氛围里描写人死之后火化的旅程的一本书,也充满姑娘对人性和文化的理解。这本书我也专门写了读后感。

4. 想要写作的人该学些什么。

关于写作本身的书,其实看的不多。一方面在我的观念里总觉得这种事很难用技巧去教给别人,更多是一种主观体验,另一方面也总觉得并不打算写成个什么,动力不足。但这一年各种机缘看的几本书里,有两本还是值得一提。

一本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又一力作。习惯了他不紧不慢的节奏,还有无论干什么就排除一切一直干下去的执着。当个职业小说家,对他而言不过是做了想做的事,并且用各种办法保持写作的体力、环境。认真读读这本书,就会知道,一个试图以写作为生的人,所需要看考虑的不只是灵感才华,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尤为重要。正如村上所说,即使你有灵感,牙疼得无法忍受也是没法写作的。

另一本是《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我的许多朋友都推荐了这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她开设过多个写作研讨会教授写作。但真正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本正经教给你写作的技巧,如何遣词造句,而是用生动幽默的方式,告诉你写作时候遇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怎么开始?写不下去?不知道该写什么?就像书的题目,作者小时候有一次哥哥不知道怎么完成鸟类作业,父亲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写下去。就这么开始,有固定时间,找到读者,讲个好故事,写作真的没有那么难。这本书读得很轻松,有些地方让人会心一笑,但仔细想想,能收获很多。

5. 热爱画画,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吧。

因为喜欢画画,一年里一边自己胡画过瘾,一边读了好几本关于艺术鉴赏、画家传记等方面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本书:《梵高手稿》、《笔记大自然》和摩西奶奶的《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多年以前我就看过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对于梵高投身艺术的激情和孤独印象深刻。17年底有一部很棒的电影《挚爱梵高》又引起了我对梵高的兴趣。看完电影的同时,买了安娜·苏编写的《梵高手稿》,里面精选了一百五十多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和妹妹的信,二百多张梵高的手稿和画作,读着很过瘾。梵高对世界对色彩的敏锐感受都在一封封信里描述出来,他追求自己的风格,不知疲倦地画下去,试图用带有强烈感情的画传达美好、感染世人。书的开本纸张都很舒服,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投身艺术的热情与不被理解的孤独,矛盾痛苦和创作的快乐交织,这大概就是伟大艺术家的宿命。

《笔记大自然》是一本轻松的书,我也专门写了读书笔记。如果你有笔,有观察的眼睛,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世界,春来秋去,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在变化,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我本来就喜欢大自然,喜欢花花草草,喜欢画下身边的植物,这本书让我更多观察细节,从中发现更多乐趣。

摩西奶奶的《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厚,内容也比较单纯,但看过让人敬佩摩西奶奶追求自己内心的勇气。人生短暂,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让外在的观念、年龄束缚自己。这对我这样中年才开始画画的人来说,更有着激励的意义。

6. 感性的美好和理性的思考都是让每一天闪光的部分。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生应当兼顾外在的感受和内在的思考。正是这二者结合,才造就了整个世界,赋予了生命意义。

所以要看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人类生存下来的偶然性,不必老把自己看作是万物之灵,重新思考人类的地位;我们要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看白岩松的《白说》,了解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背后暴露出的价值观,了解自由的含义和每个人的不同解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同样的,也要读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体会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里伟大人物所经历的种种选择、煎熬。其实在当时当地恐怕当事人并不知道将要经历的是会载入史册的时刻,但经过茨威格的笔,这些闪耀着光芒的时刻被再现,给后人以鼓舞和启示。

而当你读过《雅路撒冷告白》,会看到更多人性的复杂面,多种族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是BBC的女记者利皮卡·佩拉汉所写,她自身的背景就充满戏剧性,出生在孟加拉与印度交界的小村落,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但自己是无神论者,在英国留学定居,嫁给一位纯粹的英国犹太人。为了丈夫促成中东和平的伟大梦想,举家迁往耶路撒冷,遭遇了生活、情感、宗教、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冲突。这本书写的非常坦诚,记录了在耶路撒冷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回避矛盾、困惑和痛苦, 和平之路仍然漫长。

除了痛苦让人成长,感知美好的能力更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读散文,就是发现美好的过程。之前就读了好几本汪曾祺的散文,汪老文笔活泼生动,最适合冬夜坐在床头慢慢品味,看完了《独坐》、《人间草木》,还准备继续看他的全集。也有类似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样别有见地的书,也写了专门的读书笔记。

7. 学会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是自由的。

每年畅销书榜单上有大批关于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成功学的书目,我倒觉得,学了那么多理论,不去应用一切仍然是零。不如认真读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认真回答书里提出的三个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度过今后三年时间?如果你知道自己会在六个月后被雷电击中死去,你会怎样度过这六个月?听从内心的直觉,列出清单,排出先后次序,给自己一个交代,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目标。

然后,若你已经找到人生的目标,或者今年的目标,这周的目标,可以读读《刻意练习》,推荐这本书的人已经太多了,但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假以时日,让有限的生命在有效的努力中达到你想要的高度。

8. 来吧,学点其他的知识。

我看书很杂,有意思的书都会涉猎,但有些领域确实有畏惧,比如基本上搞不懂的经济学。17年看了本有趣的小书:《小岛经济学》,美国的希夫兄弟俩用一条鱼和一个小岛,就讲清了经济是如何发展的、经济和政府的关系等等原理,妙趣横生,从中甚至也可以看出人性的贪婪、利益驱动。对我这样的经济学小白,读着还挺轻松的。

另一本经典是《穷爸爸富爸爸》,也是这些年一直被热推的书,我起先有点抗拒,后来才翻开看看,发现其中的道理不少是朴实且显而易见的,只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不同,没有真的领悟并身体力行。看完这本书,也确实感觉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理财观念。

2017年我读的最后一本书是《肠子的小心思》,作者是德国的茱莉娅·恩德斯。关于入口后的一切,关于难以启齿的便便,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作者写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在欢乐的氛围里就把肠子里的这点事说明白了。书里还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插图。必须要赞的还有翻译钱为,把德国的一些俗语笑话转换成我们熟知的俏皮话和网络段子,实在太棒了!读完刷新了我的好多观念,也让我特别希望我们国家也有学术达人肯做这样的科普文,还很关心书里提到的治疗手段和药店就能买到的药,在国内是什么状况,若是有国内专家也写这么一本就好了。


好了,写到这儿,终于要结尾了。

每年的阅读总结都是一个痛苦又充满收获的过程,取舍有时很难,将一年的积累梳理出来也不太容易,但这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将会延展生命的深度和长度。

新的一年,愿阅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活的更丰盈。

附:2017年读书笔记的相关链接:

关于死亡的几本书: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永远的追问——读《万物的签名》

用独特的记录方式与环境建立联结——读《笔记大自然》

读冯唐:不管你是否喜欢,他已留下痕迹

跟着一个不寻常的殡葬工看死亡这件事——读《烟雾弥漫你的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