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季 264|教育是相互成全
最近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100种可能》常常读到热泪盈眶,里面记述的师生情让人颇为感动。李镇西老师如一束光一样,照亮着我的教育路,让我懂得教育一定要有爱心,教育就是师生之间的彼此成全。
当我读到书中潘芳奕的故事时,从李老师的笔下可以看得出潘芳奕是一个有着灵动思想的女孩,她爱写诗,文字总是熠熠发光。可李镇西老师却说:“我不认为芳奕写诗全是我的教育成果,否则我的学生应该人人都是诗人。”李老师总是把教育的成果归功于学生自己或者家长,朴素的让人不得不被。
真正的教育,就是彼此成全,相互成长,李老师成全了学生,学生们也在丰富着李老师的故事。
当教育在三十多年后,依然还在发挥着作用的时候,能不说这是成功教育散发的魅力吗?这本书中写到学生很多,有社会精英,也有普通劳动者,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延续着李镇西老师上学时教给的正直和善良,尽管培养出很多社会精英,但他从未归功于自己,比如:写到彭艳阳的故事时,他说:“我觉得,包括彭艳阳在内的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优秀,都主要不是因为我的教育,而首先是他们家庭教育的结果。”但在学生的文字中,无一例外他们都说是李老师带给他们幸福,因为他们有些共同的信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并且一直延续在生活中。
当李老师的学生们回忆往事时,他们都说,李老师爱给他们读小说。彭艳阳这样写道:李老师的语文课开启了我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奠定了学习的重要基础。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也写到:正是80年代文学繁荣的时代,我利用语文课、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给学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举措,放在现在也是少有的,可以确切的说,在80年代,李镇西老师已经把素质教育带给学生了。他的口琴吹得好、会摄影洗照片、善朗读、爱写作……哪一项不感染到学生呢?
李老师的教育故事,不知装点了多少学生的青春梦想。教育,就是给学生一个梦想,并让这个梦想不断生根发芽。
回想我的受教育经历,其实,在学生时代,我并不擅长写作文。只是记得有一次我的作文写了《校园里的新鲜事》被老师表扬。那是我第一次在作文上受表扬,隐约记得内容是老师们和学生一起跳绳的场景,从那以后,我心中牢记:写作文就要写出真情实感。上到高中时,青春年少的我突发奇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诗,甚至写作文也尝试用诗歌。可能当时语文老师出于对我那颗懵懂“诗心”的保护,尽管写得不怎么样,但从未受到过批评或写得不好的暗示。我依然毫无忌讳地“笔耕不辍”,洋洋洒洒写了大量不能称作诗的诗,这种“傻”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后。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你还是写散文吧。”对于诗歌,我这才告别。可这并不影响我对于诗歌的热爱,我依然一如既往的喜欢着诗歌,为了弥补不能写诗的缺憾,后来,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后用到一些诗意的语言。
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对于写作的热爱,我想:蠢蠢欲动想写点什么,应该跟那个时候老师无言的鼓励有关。倘若那时候写诗被否定,今天的我,断然不会有任何提笔的欲望。
我喜欢写作,所以,常常会把语文课当作文课来上。我把课文当作作文范本让学生鉴赏,一边欣赏其中的文字和思想,一边学习写作技巧。在课文中,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这样,孩子们就懂得在写作文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这样,文章才增添艺术的光彩。作文课上,孩子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内容可写,而是引导他们用观察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从而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我对学生说:每篇作文不必高大上,也不必正义感十足,只要真情实感,皆能成为好文章。在写作上,我自己这样写,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去写。
李镇西老师的梦想是当一位作家,他说最终没有成为作家当了老师。我想,出版了七八十本书籍,不就是作家型老师吗?他与学生的那些故事,感动了多少读者,李镇西老师不就是作家吗?
我虽然不是作家,但也喜欢诗歌,喜欢给孩子们读诗,我也希望,在孩子们美好的生活中,拥有诗情画意,拥有诗和远方。
李镇西老师说:“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一定要有作家的情怀;不一定是诗人,但一定要有诗人的激情。”李老师给学生传递的是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的乐观态度,如公交车司机李春华,工作尽管辗转了多个岗位,但从始至终,他都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正直,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吗?
在李老师的书中,每个人学生身上都潜藏着无限热爱生活的激情,我想,这种源动力一定也无李老师有关吧。
今天,我也是一名老师,尽管距离李镇西老师那的优秀太过遥远,但同样我也会把善良、正义和执着的优秀品质教给我的学生们。
教育,并不是随着学生离开学校而结束,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离开学校才开始。走出社会,教育的成效在学生们身上体现出来,这一点,李镇西老师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学生,在三十年后,依然延续着他当初所教的善良和正直。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的确,在李镇西老师的故事中,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青春”的解释,故事的这头是学生,那头是李老师,三十多年后,依然相互关心,那一份师生情,经过岁月的浸泡,越发历久弥香。
在《教育的100种可能》这本书里,每一个故事闪现着学生和李镇西老师的青春,他们彼此点缀,互相成全,而且这份成全与功名无关,与爱同行。
202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