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住非家

心住非家 第三讲286经、287经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34人  3ce3655c72ec
秋意濃

慧云 记于2017年11月12日

经文解读

286经:讲述如果心被缚著、心有所住,则如在火堆中增加柴草一样,老病死苦相继不断,若是心无所住,不被镜转,则如火尽而恼苦灭尽。

287经:讲述师尊还没有成正觉时,努力寻究生老病死的原因,最终推过不懈的努力坚持,觉悟又无明老病死的十二缘起,即缘起法。

重点:缘起法、八正道、四圣谛

思考:

1. 苦聚集和苦聚灭

集:味著、顾念、心缚著,曾其爱缘取,取缘有,及至纯大苦聚集。

灭: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心不顾念、缚著,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2. 如何放下内心的染爱执着

用心审查、对法要有体会、内心希冀解脱。

3. 如何多闻熏习

首先要明白多问熏习的目的是建立正见。心无所住。然后再依照四预流支的次第循序修行。

4. 法与德的关系

有德得人心中未必有法,能得到解脱的人展现出来的必定有五戒十善、人天善法的德性。

修行人,要有最基本的德性,要努力培养子的住山的各种因缘。

5. 任何干货都不是真正的干货,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点。

对于修行人,需要找到切合点,建立贴合点。依法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形成反思,最终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6. 染爱执着数量上都是积累的;轮回,解脱也是需要量的积累。解脱和执取都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对事物的判断需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去分析。

7.如何放下内心的染爱执著。

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通过六根的运转了解自己的身和心。在吃穿用住行中,在思考中在行动中。

8. 为什么要观察无常。

观察无常产生的生灭变化,无常产生的苦。苦在数量的积累、生灭的次第。

9.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用心体会。越过的都是台阶,没越过的都是坑。

11. 欲断先观察,不需要强行去短除。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办法真正做到

12.事物的两面性,需要我们全方位思考。

13.有德则立,有心意则有力量。

14.使命感,屁股决定脑袋。思维的高度要高于现有的格局,才能有所进步。要突破现有的格局,首先应该是突破现在的思维局限,用更高层次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行,物质环境也会因为精神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5 .外护善知识,用法检验身边的人和事。

16 .三皈五戒:杀、盗、淫、妄、酒

17 .思考:对他人的“迎合”,随顺他人。是为了让自己的身边的环境利于自己的修心,从而或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精力去完整修行。所以从真正意义上来说随顺他人就是随顺自己。

18.古仙人道,不是佛陀独走、独创、独行,是一条灭苦之道,这条解脱的修行之路并非师尊独走。这让人联想到很独教派的教义学着学着会发现殊途同归,真理指向的道路都是相通的。

19. 八正道:正见、正志(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三妙行)、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定的状态是,无论外界是怎么样的,我都不为所动。当我们无法正定时,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见。

20.案例分析:通过自己在工作中渴望升职,但另一方面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愿意做过多的努力。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体会:

a.关注自己(渴望升职)——根源:我执

b.渴望获得认可。(人性——自我彰显)——共性:趋利避害

c.忽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执

d.追求完美。——我执

个人的“成功”是由智商(能力)和情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性的把握)两者的把握来获得的。

课后思考:

法与得的关系?(见上已经做重点)

如何让自己心中有法?(第一步,正见,郑思维推及到八正道)

学习佛陀的正思维,并在生活中运用。(缘起十二只、六根六尘中观察身心的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