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一)
课程结束后,因为要等着上5:40开始的晚读,就在办公室里看看课外书。今天接着读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
李老师在《新德育思考》一文中写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的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理解为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作为老师,不仅需要把学生看成学生,因为他们的确需要老师引导;也需要把学生看成学生身份之外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人,这就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老师的架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之沟通交流。我相信,教与学真的是相互促进的。当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之间是平等的时候,他更愿意主动的学习。
李老师还说“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的,当我备课充分、板书设计好的时候,学生听课也会相对积极;当我作业批语认真走心的时候,下一次收上来的作业就会书写工整、准确率高;当我上课严肃时,学生也坐得笔直……谨记:身为人师,当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文中,李老师还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写成长日记等形式,反思自己,体验成长的历程。 我想,我是日记的受益者。小学和初中时是为了应付作业写日记。到高中时,学习压力大,理化是我最害怕上的课了,每次课上眼睛都不眨得跟着老师思路走,做题考试还是不会,烦闷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我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玩,生怕耽误了自己学习。有心事怎么办呢?有不解怎么办呢?大家都那么忙,谁有闲功夫听你唠叨呢?于是,我给自己写日记,一篇又一篇,记录我高中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上班前几年。后来,零零散散的写,怀孕时写,休产假时写。
写日记好花时间啊,有这时间我又可以看多少电视剧,多少网文啊!可是,写完日记之后的心灵平静却是追剧看网文所不能带给我的,于是,我重拾旧时爱好,用笔记录我的点点滴滴。
我想,书与日记是我最忠实的朋友,任何时间只要我需要,它们都会在,不用考虑它们忙不忙,它们愿不愿意花时间听我说,会不会耽误它们的事情,并且我不会有任何心里过意不去的地方。所以,买书会上瘾,看书也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