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博亚~论系统理论

2020-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PhoenixScorpio

《系统理论在心理治疗和排列中的运用》

系统理论实际上来源于相对古老的数学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把它应用到了人际关系当中,成为了社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经典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系统,宇宙的系统,以及所有事物都有相反两极的构成。而爱因斯坦发现,宇宙中事物的构成并非遵循这样的逻辑性,宇宙的构成是非逻辑。

例如:光是一种具有速度的运动中的能量。能量始终在运动,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但是,光同时也是物质,最小的组成部分叫做“夸克”,而物质的一个特性是静止。所以光同时是运动又是静止的。

对此,西方人在理解当中会产生困难。而东方人对此理解会相对容易。爱因斯坦的理论,类似东方佛学中的公案里对矛盾体进行参悟,继而发现解决方案就存在于矛盾体之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一种东方式的系统思考方式。而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则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西方的哲学思考是构建在逻辑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逻辑学的始祖是亚里士多德,力图探讨一个事物的本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并且我们如何对它进行运用。

在西方的这种哲学思考中往往会对现象递减,递减到零部件的组成部分,如同男孩子有了新的玩具,就会对这些玩具进行拆解,观察玩具的构造,继而又组装,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玩具进行理解。

第二:西方的逻辑思考是直线性的因果思维。
自行车的车胎瘪了的原因是有个洞。把这个洞修补好了那么车胎就可以充满气了。这种直线性的思考方式和递减主义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多益处,使得人类可以能够制造出各自不同的机器。

这样的理解方式给人类和世界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人类发现摩擦会产生热量,可以生火,继而对火进行使用和驾驭。人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可以归结为这种直线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建立在观察绝对客观的假设基础之上。
西方逻辑学认为,观察必须客观,观察者不能影响到观察的事物。当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可以去改变观察对象。

而系统思维则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第一:不可分割性
对光的矛盾体的构成,是没有办法用直线逻辑来解释的。随着现代哲学与物理学的发展,人类开始思考宇宙的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整体无法通过质量速度来进行分割。这如同古希腊哲学家所说:“万物都在运动当中”。

第二:我们的观察永远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
人类所观察的现象必须通过观察的主体进行,具有主观性。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学理论,却完全按照西方的逻辑,例如按照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和构建。

例如社会科学中的某些概念,比如“单位”,就是西方逻辑基础上,根据经典物理理论基础发展出来的概念。然而社会科学所的研究的对象,是运动并且不可分割的,这些对象并非静止的存在,具有整体性,并且永远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例如在心理学当中,内在小孩并非是静止的客体。一个案主接触到自己内在小孩的过程,不是静止的,接触到这个孩子,与之相处的过程中,内在孩童就已经在开始转变。

我们永远不可能处于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者本身会被带入到观察当中。这个发现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

《人类精神的生态学》在这本书中,贝森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到社会学当中,这在当时是个革命,使得人类可以从系统的角度观察某些社会学现象。贝森发现系统的下面还有次系统,系统的边界有着不同的可穿透性。系统的内部有着自我的平衡能力,始终在运动中寻找不同的平衡。这种不断寻找的动力也是我们生命的本源。

第三:系统始终处于运动当中
如果我们认为健康是平衡的状态,疾病是失衡的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永远不是在绝对的健康当中,我们的身体始终是在不断的失衡的调整中。

系统具有向外输出的过程,也有和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而且系统有着自我回馈的过程。如果系统发生了和外界的交换,没有带来系统的改变,我们把它叫做负向回馈;如果带来了系统的改变,我们称其为正向回馈。停滞停顿,在系统理论上讲叫做负向回馈,发展运动,在系统理论上被称为正向回馈。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心理学,只有行动才会不断带来的正向回馈。重要的并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在行动,在运动当中。

第四:平衡性
两个系统有着同样初始的状态,但是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也意味着,人类永远无法通过初始状态来预期事情的结果。

我的儿子小时候不肯上床睡觉,我就给他讲了一个催眠小故事。我讲了2,3次很成功,我的孩子会昏昏欲睡。但是到第四次了,我的儿子眼皮刚一沉睡,他就说爸爸你又开始那样奇怪的讲话了。同样的初始状态,在心理治疗当中未必会带来相同的结果。

同时系统理论具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反馈系统。
系统理论的第一层的反馈系统,是客观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蒸汽机。火炉烧水,使得蒸汽冲过阀门,阀门打开之后,能量被释放出来。阀门具有设定的阈值。在我们身体中也有这样的阈值,例如心跳加速,血液循环的流动也会加速。这是客观的控制反馈。

系统理论的第二层控制回馈系统,则具有主观性。
在这个层次的控制回馈系统当中,观察者被带入到所观察的事物当中。这也涉及到了家庭系统工作当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理论“构建主义”。它的含义是,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由于观察者的不同,所观察到的事实也会不同。

例如一对夫妻到在同一个派对去,妻子和闺蜜在谈论他们的孩子。丈夫的关注力则放在漂亮的女士的低胸礼服上。那么我们在派对之后,对这对夫妻进行访谈,会发现他们对同一个派对会有不同的表述。

同样的被观察对象,由于不同的观察和角度,使得我们构建了内心不同的现实。同时我们内在又会对观察对象进行无意识的加工。

我们的无意识可以在1秒之内获得处理25个单位的信息,但是意识只能处理5-9个单位信息。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具有选择性的。

一个年轻的男子,对青年女人的关注通常会比老年女人的多。我们在饥饿的时候对油腻的食物产生兴趣,认为可口。但是吃饱了,就不会再青睐油腻的食物。

我们无意识对信息的选择性,使得我们构建出不同的内心的现实。但是人们往往坚持自己内心的构建才是真正的现实,这是许多心理症结产生的根源。

构建的现实,具有硬构建也有软构建。比如物理性的现实是硬构建现实。

我现在坐在凳子上这个现实,这是一个物理性的现实。但是我坐在这个凳子是否舒适,这是软构建的现实。

在软构建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对此持有现象学的观察态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构建性的现实只是在瞬间存在,真相转瞬即逝。

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感觉透过重重迷雾洞见了真相。在这样的瞬间我们被触动,如同看到了最深处的“道”一样。但是这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这样的瞬间只是会短暂的出现。如果你把观察到的这样的瞬间制定成法则,就和客观事实产生了违背。

一个法国的哲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表达:真相永远都只是在短暂的瞬间存在,如果你把它变成规则,那么它即已经不是真相。

我们的生活和心理治疗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发现的道路上,不断的看到真相,但是需要知晓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个过程令人兴奋。

没有任何事情永远持久,一切永远都在改变中,这使我们可以带着兴奋的态度,不断的去发现和探寻——寻找新的可能。

这是发散性的思维。我们所收集到的案主信息永远是主观性的信息。我们与案主会有不同的内在现实,两个现实是平等的。

我们心理治疗的基础,不是直线型的因果关系,而是网络状的构建。我们需要不断脱开已经学习到的原则和规则,去相信我们直觉的发现,发现瞬间的现实。

世界的组成并不是非A即B,而是既有A也有B,两者可以同时存在。我们需要在心理治疗当中,将看似完全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记住如果只有两个非A即B的选择,那么你就进入了一个陷阱当中。

如果想要寻找到解决方案,起码要三种可能性:你有了一个设想,设想的对立面为反设想,同时你还有一个折中的方案。你永远有这样三个选择。

这要求我们的观察永远在一个框架和系统中进行。这样的察觉,使得我在心理治疗当中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在我所学习到的谈话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中,我曾经只看到了案主的症状。然而在家庭系统治疗中,我突然发现,所谓症状是家庭沟通的策略:

孩子的症状是夫妻关系中症结的体现。孩子无意识发展出症状,吸引父母的关注力,以此来试图阻止父母的争吵;

妻子患上了抑郁症,因为在患病之前丈夫工作繁忙,使得夫妻之间没有亲密和接触;

儿子想要自杀,因为妈妈的床头上放着母亲的情人的照片。情人在战争中牺牲了,母亲为此悲哀一生,而儿子也许无意识的认同了母亲的情人。

系统的思考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了不同的方向。比如策略治疗。斯坦福大学就在贝森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策略治疗中心。

艾瑞克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策略治疗的代表。艾瑞克森式催眠治疗在本质上是系统的治疗,将着眼点放在人际关系交流的方式构架上,在家庭中各个成员有怎样的交流方式,人际关系是否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这种序位上的差别。

尤其我观察到,在中国,在父母做决定的时候,家庭的序位往往是颠倒的。一个5,6岁儿子会告诉妈妈或者爸爸需要做怎样的决定,而父母完全听从孩子的话。

这是家庭成员内部交往上的序位缺失,序位的混乱。这样的心理治疗观察,也在系统治疗的米兰学派当中被发扬光大。

另外一种系统治疗的观察方式,是构架系统,以构架性的系统思考会去观察次系统之间的关联。

比如我们在系统排列中所说的“边界的侵犯”,最初始的来源就是一种构架的理论思考。

家庭系统治疗当中症状的代代相传观点,来自一位匈牙利治疗师IvánBöszörményi-Nagy,在海灵格很久之前,这位匈牙利的治疗师就提出了心理症状代际相传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在家庭系统排列当中进行整合的三个要点:
1.沟通的方式是否在一个层面上
2.系统内的构架
3.症状的代代相传
这也是家庭系统排列工作的三个支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