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是非,谁是谁非
是非,就是谁对谁错的评判。只要有人群,就会生是非。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合伙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母女父子之间,因为金钱,因为感情,是非迭出,所以生活总是很热闹。有人很烦恼,有人看热闹,看完热闹开始喋喋不休地吵闹,你说他是,我说他非。是非,是非,谁是谁非?!有的是非比较客观,拿出证据,法官能区分谁是谁非;有的是非,比较主观,没有人能分出谁是谁非,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也。
6月21日不是今年的父亲节嘛,在大家赞美“父爱如山”的风潮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声杂调。比如那个叫高晓松的家伙,就说:“那年在遥远异乡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出乎意料地哭了一小会儿,也不知是可怜自己还是可怜他。”“上个世纪父亲再婚后,我大约只在妹妹的婚礼,以及爷爷奶奶的葬礼上见过他。二十多年说过的话大约没有二十句”。
这样的父子关系大约是比较少见的吧,尤其是高晓松那样几代人都是高知的家庭,各自都可以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亲子关系却如此糟糕,你能责怪高晓松不孝吗?
还有被温家宝总理称作“人中麟凤”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与其儿子季承之间的恩恩怨怨,谁又能说清是非对错呢?季承写《我和父亲季羡林》,大概就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他和自己的父亲之间何以会有那么深的隔阂,何以十三年不曾见面吧!
对季羡林先生和儿子季承而言,都应该算作人生的悲哀。季羡林先生因为六岁过继给自己的叔父而缺失来自父母亲的爱与温暖;因为奉叔父叔母之命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生子,他和妻子之间没有感情,以至于后来连两人同居一室都无法容忍;儿子、女儿很小他留学德国,十几年的分离使得即便后来生活在一起也缺乏温情。
有意思的是,季羡林先生写了一篇散文《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文中说:“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到了下班以后,有如倦鸟还巢一般,带着一身疲惫、满怀喜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有父母的,向老人问寒问暖,老少都感到温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谈上几句,亲子都感到温馨;夫妻说上几句悄悄话,男女都感到温馨。”“只要能做到‘真’‘忍’二字,虽不中,不远矣。‘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归纳成了几句顺口溜: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比较《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描述,季老的这篇文章可谓纸上谈兵了,他的家里缺的就是温馨,他和叔母、妻子、儿女之间沟通不畅,感情寡淡。妻子、女儿去世以后,季老和儿子季承有十多年不曾见面,生活起居都由北京大学派出的秘书负责。
可见,家庭的温馨、和谐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多了,即便大师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