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告诉你关于交友的那些被误解的事实
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被误解已久的弟子规,弟子规原文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听见别人说自己有过失而发怒,听见别人赞美自己就高兴,那么对自身有害的朋友就会来到身边,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就会疏远;如果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赞而保持疑虑,听见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儿而感到高兴,那么那些诚信正直的人,会渐渐地成为自己亲密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规则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而且直接告诉我们想要怎样的结果自己选。
比如我想要损友多一点,这样可以获得短暂而不计后果的快乐,那么我可以“闻过怒,闻誉乐”,但如果我想要正直诚信的朋友多一些,那我可以“闻誉恐,闻过欣”。
不过前提是,人大都只有选择一次的机会,比如你要想短暂而不计后果的快乐,如果将来后悔了,又想要正直诚信的朋友多一些,从而可以帮助自己,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一开始的选择很重要。
什么是损友?很多人常说:我有一帮损友。看似调侃,其实说明大家心里是明白的,平时特别的亲密,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关系特别的好,但对自己没什么帮助,然后就调侃的成为损友。真正意义上的损友是成为朋友之后对你的人生、事业、工作生活有损害的朋友,他们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责任感。
损友是如何出现的,今天分享的这句话讲得很清楚,是我自己“闻过怒,闻誉乐”的做法造就的,而我也很有可能是某一位朋友的损友,也有可能是益友,因为作为朋友,与朋友交往,我会根据朋友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比如同样是特别熟知的朋友圈,性格比较敏感的朋友,我会照顾他的性格特点,会格外注意与他说话处事的我的方式;而性格直爽的朋友,他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我也会宽容;而难以融洽的朋友,再熟知也会逐渐疏远。所以自身的特点,决定着自己的朋友圈的画像。
什么是益友?益友是有益于自身发展进步有的朋友,这样的人往往学识丰富,而有正义感。有这样的朋友常常会纠正我不正确的心理和行为,从而避免走弯路或避免自身各方面受到损害。
看到损友和益友的定义,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想,一定要更多的益友,排斥损友,而事实上这真的很难,甚至很多人有个朋友都很难,更别提益友了。
比如当下很流行的心理:自己想要知心的,能够懂得自己内心的朋友。这种交朋友的心理很普遍,但其实是过于自恋,把朋友作为伺候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是根本不懂得朋友的定义。这种自恋的特质在当下非常的普遍,就连交男女朋友也是这样,而且太多人都把自恋当成天经地义,不但以自我为核心,而且认为高尚正确。
这种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别人的朋友,所以经常有人抱怨说朋友之间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自己那颗自恋的内心受到了点点伤害。所以当说到朋友的时候,需要先把那种以自我为核心的自恋的心理消除掉。
益友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大都是潜移默化的,不突出不明显的,却极其重要,但损友对自身成长的伤害却是直截了当的。比如新闻上经常看到的某些富豪、名人沾染不良嗜好,导致犯罪而被判刑,这种结果损友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人身边的损友是怎么来的,看明白这句“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