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给学校课程插上科学的翅膀
一套教材确实已经完全应付不了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针对我们课程的安排情况: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泛化”刷题情况;活动多但没有系统主题化;有一些课程表的课程有名无实,空耗时间;双减背景下减得老师体力不支等问题,我们都有必要深入进行反思……
要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五育并举,找到每个“育”的重点,德育重知识输入、精神价值观的养成;智育重思维的创新;体育重身心健康发展;美育重审美创造;劳育重实践技能。我们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总称“幸福课程”。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彭凯平教授说过:“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校德智体美劳等课程群的建设横向贯通,再利用学习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训练作为支点纵向深入。一个学校科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载体。我们必须慎之又慎,科学建设。实现课程综和改革和课堂深改模式双向进行。
首先,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线教师,心中要常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宏观意识。既要立足于真实世界不同情境中的知识点素养的宏观远迁移,又要有向下发展到单元具体学习目标的微观思维。如何把讲授知识为主的教血渗入到知行结合的学科实践,并转化为体现素养目标的综合学习设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科学整合为学校课程的关键,具体体现为系统化的课程表。
从“学生角度”出发,逆向思维设计。要使一个学生永葆强烈的好奇(探索真理的动力),拥有单纯的热爱(组织开拓的基础),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深度学习的核心),有坚韧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前提),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学习质量提升,学校效能增加,优化学习体验,养成对学习持续热爱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从而才能实现文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学习内容的转变。
班级双导师制或三导师制根据班级的活动主题,以班主任为主导,三方开展齐讨论,汇聚智慧的力量,共发展。有利于课程的综合改革,课堂深入改革的模式进行,更有利于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的开展,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呢!
学校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贵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成长。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是课程建设科学落地的检验标准。所以组建一支教师专兼结合、合力互助、自主开放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课程科学化实施的关键。
抓好课堂教学实施的闭环管理。吃透教材,备好课;转换角色,以“儿童视角”上好课;作业设计,能力点训练扎实;跟进辅导,学习单的设计精;检测评价,导向把握好!
举个例子:新课程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创新的“幸福课程”德育课程设计有要特色,我们可以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借鉴十二个学会:学会感恩、学会环保、学会礼仪、学会创新、学会阅读、学会运动、学会爱国、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和学会守纪。把这些主题渗透到整合的各科学习内容里面,扎实深入开展。
根据年级进行六个走进的主题活动设计:一年级规范活动——走进校园学规范——学会守纪——规矩塑造美;二年级感恩活动——走进社区家庭学感恩——学会感恩——爱心传递美;三年级科技活动——走进自然学科学——学会创新——科技创造美;四年级拓展活动——走进团队学自主——学会交往——团队合作美;五年级学军活动——走进军队学纪律——学会爱国——军营铸炼美;六年级学农活动——走进农业学朴素——学会劳动——朴素彰显美。我们可以先入模,建模,然后出模,逐渐摸索出自己学校的有特色德育课程。
最后还要在摸索中不断创新校本研修机制,发动教师集体智慧,挖掘有益经验,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请学科专家答疑解惑,准备好供研究的学习资料,供教师读书、学习、研究。
虽然一个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庆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随着不断的培训学习、深入实践,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不断融合,最终会结出“幸福课程”的累累果实。
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