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霉霉有话要说
我是亲眼见证了豆瓣上关于“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的译名,从“美国甜心小姐”变成“美利坚女士”。
且不管哪个才是官方译名,片名变化的过程本身,倒是体现了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霉霉的成长,尤其突出“美利坚女士”的“坚”字。
电影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一些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经营人设,比如公众聚焦带来的伤害,比如做商品还是做自己。
霉霉成名时年纪尚轻,这些问题的困扰大概还会加倍。
“六”手连弹明星在聚光灯下很难百分百“做自己”,这是许多人都明白的。那么相对客观的纪录片,展示的霉霉是否就是真实的她自己呢?
这里面就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虽然纪录片已经是电影类型中相对接近真实的创作方式,但它仍有创作的痕迹。
即使人物在镜头前变现出来的的确是自己的真实反应,但在后期剪辑中对拍摄素材必须有所抉择,这就必然会丧失掉一部分的真实。
《美利坚女士》属于有明显表达意图的纪录片,所以创作者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会重点拾取符合表达主旨的部分。
当然,创作者有选择创作方式的自由,这点无需置疑。
窒息从这部电影的观感看来,它的创作目的并不是客观展示拍摄对象的一切,把好的坏的放在一起,让观众自行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部片子当成是霉霉想要对公众说的一些话,你可以赞成或反对。
影片后半部分霉霉公开支持民主党,在公众视角看来,有点“跳反”的意思。
她赖以成名的乡村音乐,以及早期在公众场合营造出来的形象,符合许多偏右男性的观赏习惯,共和党大概会视她为“友军”。
I don't care影片一直在讲霉霉的蜕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褪去了面带微笑说“谢谢”的美国甜心小姐的外衣,袒露自己真实的性格,还有立场。
而她所需要承担的最直观的代价可能就是掉粉。特朗普知道她反对自己后说:“我对她的音乐的喜爱会减少25%。”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可以看出霉霉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是另一方面,以她的地位,表明立场也足够令她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意见领袖。与她意见不合的粉丝也许要经历一番理性与感性的挣扎。
她还是当选了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提醒,平时喜欢一个明星,总是会合理化爱豆的所有行为,这种思维用于追星自然没多大问题。
但若是对一个大家赋予权力的人有这种想法,就非常危险了,有些国家正是因为打造了一个“全民爱豆”而导致万劫不复,比如希特勒。
扯远了,话说回来,霉霉有表达自己立场的自由,看到片中的她因为释放自己而获得快乐,相信多数人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体会过。
一种视角《美利坚女士》对霉霉的粉丝来说是一份不错的答卷,主旨清晰,有观点有例子,有情感输出,还有有部分歌曲创作过程的记录,对女粉们更是一次贴合切身利益的精神鼓舞。
当然也有粉丝提出片中的素材比较松散,不够上头。
无论如何,希望“美利坚女士”并不是一个需要每个人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得到的称号,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对一个女性乃至一个普通人的看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