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记忆里的诗
“很老很老了,那棵枣树,象看园子的老爷爷,佝偻着身腰……”学生时代,教导主任、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为我们几个同学挑选了适合我们音色和声音表现力的朗读篇章参加市里的比赛。集体指导时每个人彩排了一遍。我只记得炯炯的这篇,她的声音很有磁性,缓慢低沉,开篇这几句那种孤独的意境一下子抓住了我,多年来不曾忘。有趣的是,自己当时读的啥却不记得了。
《秋夜》里的两株枣树
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写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给家里的小朋友读到这句时他们笑了,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他们说:这样写有趣啊。呃,这种说法倒是没有听过。关于这两棵枣树这样描写的评论,有的说这是鲁迅先生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突破传统的语法规范,有的说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表示鲁迅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有的说,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写成文字的一种客观表现,有的说这类似于镜头由近及远的推移,这种艺术表达让文字更具有画面感。和单位的同事聊这个话题,他认为这种重复表达的是一种孤寂。
从这两株枣树,孩子看见了乐趣,书生看到了孤寂,作家看见了表达方式,艺术家看见了镜头的推移。
绕口令《数枣》
练声时有首绕口令《数枣》,按照练习要求是三口气完成。
绕口令的内容是: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初初练习时换气总不自如,在倒数枣时常常觉得气不够,托不住。老师点评时说气息的驾驭能力其实还是不错的,只是不够自信。奇怪,这么一说如同打了强心针,再练习时觉得基本没问题了。自信是学习中很大的障碍,相信你能,才会做到。
甜枣阅读法
这个漫长的假期,不少的学习群里会有一些课程分享。工作之余,会在群里溜达一下,找找方法,参加的一个写作营里提到的苹果阅读法,是在康奈尔写作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快速有效的阅读法,带着孩子试过几次,两个娃一个能接受,一个不太喜欢。我自己试了试根据苹果阅读法来整理文字,感觉仍是需要回看这本书才能完成主题写作。所以,我更愿意将这种阅读法视为甜枣阅读法。
你只管打开书本,用不一样的方法,等到果子一颗一颗缀满枝头时再慢慢摘取,品尝它的甜。
《遥远的救世主》里的扶贫说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对于书中王庙村超级贫困县扶贫的故事,可以视为男主对女主爱的表达,也可以视为男主设的一个人性考验的局。
文中写道:丁元英拍了拍她的头,换了一种轻松的口吻问:“拿了人家多少好处?”芮小丹忍不住笑了,抬起头说:“就一袋枣,一袋花生,还吃了人家一顿饭,但是我没那觉悟,谁都别往这上面贴金。如果你有这个觉悟,那就另当别论了。”男主道出“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有的是忍别人所不能,苦别人所不能”的自救生存法则。从来都是救人的被救了,被救的救了人。如果一定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具体到当下的事,就是认准市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如果你根本没有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有用。是这样,扶贫重在扶志,这种“志”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它有别于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授人以渔,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
春后面还是秋。
今天春分。
春风拂过的枣,秋天会有多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