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2019-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啊哦咦xiu

先说说理性。理性可能是更加目标导向的一种角度,而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比如,当你的目标本身不是发自你的情感时,你做出的理性的决定可能是帮助你实现了目标,但是这种目标会和你自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相隔甚远。因此,理性的、看起来更“正确”的决定并不会让你更快乐。有效地利用理性可以帮你实现目标,却不一定能帮你实现自我。

那么感性呢?有的时候,完全依赖情感的人恰巧是因为他们与自己的直觉之间还没有达成上述的良好的同盟关系。人和自己直觉之间的同盟关系是不容易达成的,只有对自己诚实的能力很高了之后才能做到——你已经不太有太多的自我欺骗和自我抗争,不再压抑自己。

但很多时候人们作出的情感性的、冲动的反应其实是自我压抑性和自我对抗性的,他们否认自己的欲望存在,所以做出了一些情感性的选择。当一个人对自我诚实的能力还不够时,他们更容易让一些转瞬即逝的心境去决定整个事件的走向——这种选择往往是自我设障式的,在今后不断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障碍。                 

情感和理智都各有它们更有优势的场合。比如,在选择伴侣和开始一段关系这样的决策中,我们情感的信息可能是更有价值的(Myers,2004)。即便你通过理智的判断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和一段利益最大化的关系,你也未必能够获得在关系中你真正需要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而在一些规则、结构较为明确,以及比较高风险的情况下,采用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往往会更有效。比如投资理财相关的决策,以及棋类游戏等,这也是在国际象棋、围棋比赛中,机器人可以打败人脑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认为,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决策行为。米歇尔在它的模型中提到了五个组成要素——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

编码(encoding):是人们如何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以供以后在类似情境中提取和使用。

预期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

情感(affects):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对情境特征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在意识之外即刻和自动产生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着相关的认知和行为。

目标和价值(goals and values):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态,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等元素。目标影响着价值,价值也影响着行为表现。

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on plans):涉及个体潜在的行为和能力以及用于组织行为、影响个人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可以战胜刺激(情绪)控制,实质性地影响环境。

西方哲学一直都有理性传统,从柏拉图到康德都是如此,好了这些不重要,你只要知道后来他们因为理性崇拜陷入了逻格斯中心主义。所以现代西方哲学思考的范畴是非理性,当然非理性也不等同于感性,尼采叔本华他们相信意志的力量而非理性的力量。严格来说,相信某个单一的维度本身就不是理性的,相信理性也同理。

王尔德说:我可以忍受野蛮的暴力,但实在无法忍受野蛮的理性。理性并不意味着冷漠,你仍需要共情能力和感受性。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道:若能避开猛烈的欢乐,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悲伤来访。

感性和理性就像两个认识世界的模型。感性的人,只在乎输入和结尾输出,不关心中间变量,或者用“随机”“视情况而定”来解释中间变量地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而理性的人追求中间变量的完备、权重的恰当。感性,追求简洁统一。理性,追求细致量化,以及正确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