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永远不会放弃你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叫《不乱生孩子,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和修养》。我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映所理解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乱搞男女关系,女孩要洁身自好。但是当鼠标点击进去以后,自己脸都红了。文章所要表达的和我的想法大相径庭,顿时觉得自己的思想境界太低级和庸俗,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文章的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是否和我一样。
其实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当今社会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国家因为考虑到人口比例是否失衡,人口年龄架构是否合理推出了鼓励二胎,甚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但是如今养育孩子的三种父母占比很高。是哪三种父母呢?订阅号这篇文章概括为12个字。第一种父母是‘生而不养’,这个词的含义很容易被理解为是父母不去扶养孩子,其实这种父母的不养是指不择手段地利用孩子去赚钱,去养活整个家庭。孩子成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前几天上映的印度电影《何以为家》就是这种父母的集中体现。父母让孩子假装残疾骗取百姓的社会同情,甚至让孩子成为小偷。年幼初长成的孩子本将要以一颗单纯纯净的心灵拥抱和期待这个世界,但是这种父母让这些孩子一直处于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本该享受金色生活的美好,却早早成为了生活的奴隶。甚至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让孩子出生在这个世界,给予他们生命就是父母的全部义务。心情不好时,拿孩子撒气。用尖酸刻薄的言语去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总是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认为孩子禁不起骂和打。当今社会自杀的孩子,精神失常的孩子,心理变态和畸形的孩子占比越来越高,许多父母都说是社会快速发展,是社会的生活压力。没错这也只能说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为什么父母自己不萌心自问一下,自己作为父母是否合格,是否给予孩子一个宽容,文明,充满爱,充满自由的家,家不光是一个处所,它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前不久,一个男孩从大桥上跳了下去,母亲没有拉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就结束了。这个事件发生以后,评论不绝于耳。主要有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网友认为,这孩子连父母的脾气态度都忍受不了,以后在社会中怎么立足,怎么承受社会压力。另一种网友认为,这全都要怪父母,是父母的责任。
我认为孩子之所以选择轻生,他绝不是冲动所为,而是长期内心处于被压抑,被批评这样的心理状态,没有朋友可以哭诉,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宣泄,而父母的最后一次斥骂成为了这个悲剧的导火索。父母没有想到不经大脑的辱骂却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当这个父母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跳下大桥,而自己奋力却依然没有抓住孩子时,此刻她的心情想必不言而喻,但为时已晚。还有些孩子沉迷于网吧,还有些孩子开始犯罪,还有些孩子患上精神类的疾病。父母从来都没有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全都归咎于这个社会。那么反过来看,这个社会的每个人不都是经历了从孩子长成大人再成为父母的过程吗?一代父母的失职将会绝大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那么这样的父母越多,长期恶性循环下去,每一个孩子最后都是上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方式的复制品。积少成多社会就会出现畸形发展,世态炎凉将会成为必然。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是温暖的花室,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宽容,关心,甚至是精神上的教育和陪伴。
第二种父母就是养而不教。父母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是孩子道德素养差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有一句俗语不是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关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考试题目在各种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和分值越来越高。这说明家庭和老师对学生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飞机上中国的孩子大吵大闹,在餐厅里中国的孩子乱敲碗筷,发出叮当叮当的异响。而着眼于外国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外国的孩子更加的安静,他明白什么时候该放开自我,什么时候该收敛自己。这是道德和修养的最高境界。在教育孩子方面,国家教育体制和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第三种父母是叫教而不善,有的父母也在教育孩子,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口头上总是说自己是过来人,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透彻的理解。在孩子婚姻和工作甚至交友方面的干涉太多,我认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却又不随性。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大的方向,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犯错,去成长。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要去经历酸甜苦辣,父母能保证孩子按照你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吗?就一定会幸福吗?这条路是否适合他呢?或许另外一条路才是孩子真正幸福的道路,因为你的所谓的先见之明阻止他选择那条路。这里也举个例子,j记者采访国外的孩子,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从事什么职业。有的孩子想成为厨师,想成为司机,想成为护士等等,并且他们大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当记者采访中国的孩子,千篇一律,都是要当老板,考上清华北大,当科学家。最后他们都成为这样的人了吗?结果很显然:没有,反而无业游民越来越多。这就是外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要远远高于中国人民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真正合格的父母是要做到这三点生且养,养而教,教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