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里打个柜子,你敢么?
文章开始前,我想邀请你回想一下你整理物品的步骤。
比如,第一步,看看整理的物品是什么;第二步,给它找个地方;第三步,放进去。OK?

请忽略我粗糙的图片。相信你看出来了——利用好柜子。
当然这不是一篇告诉你怎么整理书柜的文章,而是整理我们的大脑的文章。就像上图中的垫子上的书一样,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横七竖八的堆满了各种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样在大脑里打一个柜子,让你的知识井井有条吧。
三年前,作为一个职场小白讲师的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PPT不会做、课程设计不会、表达不清词不达意总是让人误会、新手妈妈儿子不会养、吵架吵不过老公总自己生闷气……还好,正好赶上知识付费大潮,我马上陷入了碎片学习的热潮中,短平快的效果让我爽到无法自拔。看来我与理想的自己之间只是隔着一些好课的距离而已,我感到光明的未来在向我招手。为了踏上成长的快车道,我手机里的课程越来越丰富,理财、亲子、个人成长、个人品牌打造……自己变得越来越忙,时间总是不够用。
我发现我学过的东西越多,大脑反而越来越乱。当时学的时候理解的很快,听得很明白,但忘得更快。比如我刚学完和大神学做PPT的课,我再真正做的时候,找不到图片库了,哎呀,当时老师给的几个网址我好像记了,记哪了呢?找了1H,还没找到,PPT还有1个小时就得交,唉,算了不找了,还是用百度图片吧。有一次我和老公吵架,我记得大上个月刚学过了一门好好吵架的课,当时这种情况老师在课上好像讲了,有个争吵三阶段,都是什么来着?哇,头脑里简直就是一团浆糊。即使学习的时候记了笔记,一样是找不到相当于没学。

我相信每个和我一样在知识焦虑的油锅里滚过好几遍的人,都能闻到自己身上散发出的焦糊味道。
这该怎么办?不学肯定不会,学了一样不会。是不是我学的顺序不对?我第一次开始反思。
那该怎么排序,按什么来排序呢?我想到了求助我的老公,初高中理科总是前十,大学逃课不学仍顺利毕业,在我眼里那就是妥妥的学霸一枚。我问,“老公,我现在手里有好多课,有时间管理、我的专业技术、还有学习方法的,写作的、演讲的、心灵成长的等等,我该先学什么啊?给我点意见呗。”老公想了想,“你感觉哪个是最基础的,学了能帮到你其他的领域,就先学这个”。
哇,那这么多我学不过来,是不是得学学该怎么学习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习力提高,学起来才能更快,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不是走马观花。于是我开始深入学习一个工具——方格笔记。在一个月的方格笔记学习后,我掌握了基本的方格笔记记录方法。看着自己记得一本满满的笔记,就像自己写的一本书一样,即骄傲又满足。更关键的是,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至今,我的有效笔记已经有150+篇了,每个领域一本,足足有10本。有时间管理、教学设计、生涯规划、金融理财、高效学习法等等。每每翻看着这些笔记,我仿佛在翻看自己的成长记录。现在,我不仅可以快速识别一个课程的含金量,而且无论是什么领域,我都可以在短期之内抓住梗概,并且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让人理解。而且,我可以在和人的沟通中,只要提起我学过的知识,就能侃侃而谈,抛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我还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一些感兴趣的朋友,而每个接触过的人都说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
那么,这个方格笔记到底是怎么记录的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它是一个有效的大脑整理工具。就好像在大脑中装一个很大很大的柜子。然后拿出很多整理箱,把你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的装进箱子贴好要点、拓展与应用的标签,再装进柜子,这样找的时候就打开柜子看标签,一目了然。这个大大的柜子就是神奇的方格笔记。
方格笔记的基本结构主要有四个部分:0标题栏,1事实栏,2解释栏,3结论栏。如下图《聪明人用方格笔记》书中图解所示。

既然是柜子,那各部分面积占比和位置当然是可以变换的。所以上图中上半部分就是常用的基本结构。而下半部分就是另两种基本模式,也就是把柜里的格局变了一下,但几个功能栏是不变的。
下面我来说一下各栏的写法。0标题栏是用来写标题和本节笔记重点的,建议用黑色笔来写。
1事实栏是用来写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提炼。如果你不会提炼概括,可以参考老师给的板书、标题和要点。例如一般老师讲课的第二页PPT都是写的目录,这里面就很清晰的标注了本节的课程内容。拿本文举例,本文主要介绍了方格笔记的记录方法,原理,一些注意事项和笔者应用的经历等几个内容。对你来说,哪个部分最重要呢?如果只是记录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对你很重要,那就把它写在事实栏,其他内容放其他栏里。如果除了这些,笔者的经验对你也很重要,那就把这些都写入事实栏。怎么放都可以,主要看你自己的感受。
提到学习方法,不得不提一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主要就是抓取作者的思路,因此也可以整体搬过来,写在这个部分。思维导图抓取的是一个整体,可以写在方格笔记的某一栏里。我认为思维导图是大脑的1.0版本,帮助人们抓取框架。方格笔记除了帮助人们抓取框架,还能帮助人们建立知识地图,因此是大脑的2.0版本。

2解释栏,我更喜欢叫做拓展栏。前一栏写的都是要点,那具体解释就可以写在这部分。或者是这节课里提到的一个概念,但你不太懂的,老师又没讲很多。就可以查找资料,搞清楚然后写出来。或者是老师讲的一个概念,而你把它拓展出来的另一个概念,也可以写出来。这样你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会通过方格笔记连接在一起。有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少,没有什么解释、例子,这部分就不太明显,这是你可以空着,也可以挑一些课程里提到的某个例子,百度查找一下,然后写出来。也可以追根溯源,比如这个原理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小故事,都可以查找后写出来。例如阿秋讲的英雄之旅,讲得很清楚,里面提到一本书《前面英雄》,你就可以买来读一读,或者看看豆瓣,写出简介,这样你就把知识联系在一份笔记当中了,当你翻看时候,你就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再拿本文举例,前面的要点写完了,可以把具体的写法写在第一栏里,或者第二栏里,这都是可以的。还可以把思维导图方法拓展一下写出来。如上下图所示。
3结论栏,我喜欢叫做应用栏。可以写下这节课你认为的结论是什么。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几个短语,几个图案等等。或者把这笔记中的内容进行一个应用的假设。比如对自己学习笔记的分析——以前笔记是线性的,也有导图,但是知识之间没有联系。也可以订立一个目标,下一篇学习的内容写成方格笔记。
其实这个结论或者叫应用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学再多知识不会用也是白学,而这一栏就是给你创造一个条件让你建立一个应用知识的意识,所以刚开始写的时候可能会写不出来,但慢慢就会好起来的,大概写15篇左右就会找到感觉了,不会写就空着,宁缺毋滥。当然也可以用铅笔写,以后再改。

刚开始写,你会对这几栏怎么写有点懵,这是正常的,因为你在重新塑造你的大脑。在文章开头书架的图片里,一共有三个步骤。第二个步骤是我一直没说的,其实方格笔记的三栏就是让你把知识进行分类的一个过程。就好像孩子们的书都是系列的或者叫成套的,例如恐龙系列、探索系列,我爸爸系列、大卫系列。所以当你要整理的时候,如果直接把它们一起都摆放在书架上,找还是很难,但是如果成套放置找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只是这个步骤当你运用熟练之后,你就会省略成一边放到书架一边分类而已。整理书架的过程就像你也可以把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老师给你的要点和框架(事实栏),自己的知识拓展(拓展栏)和在你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操作(应用栏)这三个系列来分类,摆放在大脑的柜子中。
主要方法介绍完了,再说下方格笔记记录的几个基本原则:
1颜色要少。红黑蓝三色就可以,不要再涂其他颜色,因为都是重点就没有重点。
2字越少越好。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记忆,而不是比字多。可以用关键词,短语,甚至是图来代替。当你翻开笔记想回忆的时候,起到提醒作用就ok了。
3而且要有留白。方格便于排版、画图。从美观角度适当留白既美观又实用(以后填补内容)。
4方格笔记从来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如果写出一样的,那一定是抄袭。当然思路和图是可以借鉴的。只要它能服务于你,助你记忆那就是好的方格笔记。
任正非说过。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在开始阶段,建议大家按照标准格式来写。当你熟悉之后,再找到适合你的格式,最后把这个方法优化,也许会创造出属于你的方格笔记哦。
小小的方格笔记,却是大大的头脑整理好帮手。当你选择了方格笔记,你就为头脑做了一次断舍离;你不会再轻易就变得因知识而焦虑;你也不会再感到混乱而迷茫。你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地图;你会建立起学习任何领域的自信;你做事、表达也会变得更有逻辑;你会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