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喜欢有深度的事物
上大学之后,我干了很多以前想干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干成的事。
约好朋友看电影就是其中一项,回首2018年,我跟小雨看了《毒液》,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小时候好像有一次是在电影院,不过记忆特别模糊,就不算了。)

说实话《毒液》的视觉效果给予我极大的震撼,那个在耳边的巨大音响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综合来说体验感很好。
可是,当我还没找到机会寻找这样的感觉的时候,又有一部电影走进了我的视野 《我不是药神》。

这个电影我刷了两遍,当然不是因为视听俱佳的感官享受,而是因为那里面的矛盾的产生与问题的解决,一些人物做出的决定,还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精神。
我把仅有的两次体验做了个大概的对比,我觉得第二次的体验完胜。
要说这里面有什么能引起我的共鸣,大概是最后所有的人都来目送呈勇的那一幕,让人难以忘怀。
今天,跟一个老小林子见面,她带着他的两个妹妹,我带着我的妹妹,一同来到了电影院,这次的电影是《疯狂的外星人》。至于为什么选它,因为我们的妹妹都只有十二三岁,还是看个喜剧比较好。

果不其然,大厅中笑声此起彼伏,我们俩也是笑的不行。直到散场,那份搞笑的气氛逐渐消散。除了全程的搞笑,还有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我并没有从中感受到一些其他的有深意的东西。
当然,他只有搞笑就很好了,至少它带给我们将近两个小时无忧无虑的笑容。如果能在这其中传递给我们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就觉得这场电影没白看,甚至是我赚了。
也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或者表达能力不到位,这些都只是我看到,理解,然后在表达出来的东西。
现在,闲的时候除了打游戏,我还看点书(尽管看的并不懂),但是我潜意识的认为他们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有深意的,尽管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书里的文字对我也有了吸引力,而且日益增大。在银行排队的时候,坐在火车上的时候,手里拿着不再是手机,而是一本名著,不考虑能从中得到什么,只求个内心清静。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看到的只是两种思想,跨越时间的洪流,进行着简单的交流与碰撞。
相比于别人心中的跳脱,机灵,我更加喜欢给别人留下稳重,踏实的形象。

“放弃你现有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