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烦闷时读王维山水诗的体验(三)
图片来自网络(三)《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精致闲雅的五言绝句,在恍惚印象中,应该也是从多年前的课本书页中第一次跃入眼帘的罢。
这又是一幅由文字的诗呈现出的宁静画面,同样是包含了“山、水、花、鸟”四个元素,相较于王维的《画》而言,却更加有声有色,所营造出的意境愈加引人入胜。
春日里的游人渐退了,诗人独自留在这空寂的山中,此刻的内心也是闲静的,于是才能觉察到幽香桂子花盈盈洒落的细微声息。夜,是如此静谧,一轮明月升上半空,竟将山鸟也惊扰得扑棱飞起,不时在这春夜的溪谷中鸣叫回响。
北宋大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如是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端的是诚无所欺,王维仅以寥寥数言,就已诗呈画现。
然而在王维之诗里,又何止是纸页上无声无息的诗画,它仿佛还萦绕着花的香气,传出鸟儿的脆鸣,流淌着明月的清辉,透出了春山的空阔幽静。
王维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大多围绕“静”这一主题落笔。想来,非有宁静淡泊的胸襟,是无法描摹出如此景致,更无法达到这种能让感官全方位陶醉的效果的。
以动态的花鸟反衬出周围环境之静谧,这样的手法和效果,令人不禁联想起南朝梁诗人王籍在其诗《入若耶溪》中那妙绝的佳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细品来,王维在《鸟鸣涧》这首小诗中对反衬手法的运用,似乎更富有层次感。且看,花与鸟虽然都是动态的,诗人却是从不同的感官体验来写“动”的。
试问花落,当如何知晓?
桂花细微浅淡,并不同于纷纷落英,满地残红,何况在晦暗的春夜里,它是无法在视觉上惊艳到人的。唯有那一缕缕桂子幽香,能在悄无声息间沁人心脾。花海飘香,未必飘落,说不准是满树梢紧密簇拥、繁盛喧闹的花团呢。
那么,又如何感知得到桂子花落呢?必然是春山空远,春夜极静,而诗人亦在那一刻澄心无杂,所以才能令大自然里的轻微变化尽入五感。
诗人感觉到的,或许是桂子花拂过衣襟摩擦出的极细声响,亦或是从面前掠过的一丝幽香,总而言之,桂花之落,不但衬托出了周围环境的静谧,也反映出诗人在那一刻内心的宁静专注。
而描绘惊鸟之动态,则是主要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入手了。
惊鸟之因,缘于月出,私以为这是此诗中最为出彩的一句,堪称绝妙。那该是怎样一轮清绝不染的明月,才能让那夜幕归巢、本该将息的鸟儿惊异得从梦乡中惊醒,使鸣叫声在山涧之中回响。也许在那一轮巨大如昼的明月中,间或扑棱飞起了的鸟儿,还成为了以月光为背景的一幅剪影。
桂子纷落,惊鸟灵动,原来夜愈静,山愈空。
在诗歌的行吟中,诗人即使是赏景一瞥,也不仅仅拘泥于细节,而是经从细微处悉心感受之后,将各路感官融入到浑然一体的氛围中,让景色升华成悠悠意境。
身在大唐盛世,诗人于是才有了这细细听花、闲闲观月的从容雅兴吧。身处繁华鼎盛的时代,却能保持恬淡平稳的心态,摒弃浮躁,也是殊为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