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元无知”
什么是“元无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种无知。
原来的无知,可以称之为叫“考场无知”。考卷就在那里,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得很清楚,但是我没本事答出来。这种无知,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在考场上,经常折磨我们。
而成年进入社会之后,更要命的“元无知”来了。这种无知,可以称之为叫“搜索无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里,人类的大部分成型知识,你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里搜索什么呢?键入一个什么词,成为你的第一个起点呢?如果这个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元无知”的状态。
古希腊的元老院里,当时有一个职业叫做“助记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元老们辩论的时候,给元老们提供所需的事实。比如城里有多少人口,上个月天气怎么样,诸如此类。这个职业假如用古希腊语直译过来,名字就叫“好记性”。你看,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啊,有人专门负责给答案啊。元老们搞政治辩论,真正的竞争在于,他们能向“助记员”问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和我们今天面对谷歌百度搜索引擎,是不是一模一样的情境?你需要的不是体系性的知识,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追索下去的线头。只要这个线头存在,你就摆脱了“元无知”。你仍然是无知的,但是没关系,互联网上的那些知识工具会帮助你解决后面的问题。
举个我遇到的例子。有一位创业者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能不能办一个保姆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保姆?那怎么培养呢?能不能借鉴培养护士的流程?要知道,他自己的经历和保姆没啥关系,和医学就离得更远。但是他模模糊糊地知道,人类在医学护理上积累了大量流程性的经验。因为护士干的事都人命关天,所以流程管理非常严格。如果把管理护士的流程,移植到保姆怎么干家务,那就会培养出最好的家政服务人才。如果这条路能走通,那也许就会诞生一家很成功的创业公司。
那下面该怎么办?那就简单了。上网查,找懂护理专业的人去问,做一个最小化的实验性的班,一步步往下摸索着走就行了。
那反面的例子呢?如果缺了这种零星知识,其实会出现重大的误判。有一个美国教师,在肯尼亚工作过几年,回到美国之后,愣是被学校强迫停课了。为啥?因为当时非洲爆发了埃博拉病毒。学校怕这个老师也携带病毒,传染给学生。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无知的决定。在很多美国人的观念里,非洲就是一个地方,可能跟芝加哥差不多。他们没有深想,非洲是个大陆啊。地方大着呢。只要知道这个知识线头,上网一查就知道,爆发埃博拉的地方距离那位老师工作的肯尼亚有5600公里远呢。完全不必担心。
你看,在真实世界里,是不是零星的,但是维度丰富的知识比体系化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好,下一个问题来了。怎么去找这种零星的,但是维度丰富的知识?难道漫无目的地去扑腾吗?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第一个方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也是零星知识的最好的线头。
几乎我认识的所有工作能力强的人,都有一个习惯。遇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的难题,就是遇到“元无知”了,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找谁去请教一下?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最重要的工作工具是通讯录啊。有能力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那这张通讯录是怎么来的呢?这功夫就在平时了。各个领域的人,都要认识一点。有很高知识价值的人,要有把他们识别出来,保持弱连接的能力。
有一个说法,你在一个城市生活,至少要认识四种人,一个公务员,一个江湖人,一个老师,一个医生。哎?为什么要认识这四种人呢?不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什么特定资源啊,是因为他们手里有特定的知识线头。这四个领域,都是有独特的内部逻辑和话语系统的。只要你在这些领域有可以请教的人,遇到了问题,请教一下,就会抓住关键的知识线头。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
而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呢?他们遇到这种“元无知”的问题,往往就一筹莫展。甚至,像一个好学生那样,立即本能地启动昨天我们说的那种“考试式学习”的模式,回家自己生憋答案。而不是像一个侦探那样启动“破案式学习”模式。工作能力的差异,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种抓知识线头的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观测复杂现象的仪表系统。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一个特别显而易见的表像,看出背后一大堆信息的工具。就像我们通过看温度计知道温度一样。
比如有个公司面试招人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人要好看。这听起来好像有点以貌取人,对吧?但是,这里说的好看,并不是你五官怎么样,而是你这个人是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头发得理好吧?胡子得刮吧?身上不能有味儿吧?衣服得整洁吧?这些都是信号,通过它我可以判断很多事。比如你对自己的要求严不严格?你在不在乎别人对你的感受?你在不在乎这次面试?你在未来的工作中会不会和他人协作?等等。通过这一个信息的线头,就能判断后面的很多事情。
再比如,美国的常春藤院校,招生的时候为什么要求学生体育要好?不只是因为在乎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为了通过这个表象了解这后面的一系列信息。一个孩子有体育专长,至少说明,第一,家庭经济实力不错,至少是中产阶级吧。第二,父母对孩子很负责,愿意投钱投精力。第三,孩子能坚持下来,说明他既有恒心,又有方法,还取得过具体的成功。你看,一个简单的指标,能够抓取到三个信息。这就是美国名校的仪表系统。
一眼能看到的表象,可以洞察大量的信息,这是一个只要不断训练,就可以持续增强的能力。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区块链,区块链这个词本身,意义就很大。它不是互联网的延伸,它是对互联网很大的一次颠覆。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觉得世界是平的,每个点和每个点都可以建立连接,所以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的时代。但是互联网这几十年运行下来,大家发现,不是这样的。人类并没有大同,而是重新部落化了,每个人都进入了一个小圈子,难以自拔。
这个状况,其实用区块链这个词来描述才更准确。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区块里,被这个小环境制约,越来越难以脱离。而未来世界的价值,就在区块链的这最后一个字“链”上,谁能够提供打破区块,连接区块,跨界区块,提供那根链,谁就能创新,谁就能享受未来时代的财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