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香港想法

防不胜防的”灰犀牛”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50人  轩冕

周武王伐纣后,分封宗室和功臣。他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甚至连灭掉的商都封了宋国,还有陈、郑、杞、隋等国。各分封国有周朝子孙,也有功臣谋士。分封国拥有军队,听命于周王朝,诸侯在分封国内拥有一定自主权,但是行政任命必须向周王汇报。于是周如同被犬牙交错的诸侯国拥卫着,也通过“礼义廉耻”四维统治着诸侯国。但是到了周厉王和周幽王,这样的统治力弱化,尤其厉王被驱赶而平王中兴,幽王为犬戎所逐而秦因拥戴有功开始列于诸侯。

到了周末,王权逐日式微,春秋五霸迭起,周只成为形势上的尊崇,所谓的“高而无位,贵而无民”。甚至发生“周郑交换人质”的事件。再后来周又分裂为东西周,最后被吞并,连国都亡了。说明分封制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诸侯做大,抗命不从现象。

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惩周朝分封之失败,听从李斯建议,采用“郡县制”,子孙并没有放到各地去当王侯。胡亥干掉太子上位后,心内不安,又把包括兄弟在内的宗室亲属杀得七零八落。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秦竟然无宗室大将拥兵在外,为项羽所族灭。诚然,秦之亡大部分原因在于穷兵黩武不恤民力,外北筑长城驱匈奴,内修阿房宫穷奢极侈。但是没有分封宗室也是秦速亡的一大原因。

刘邦灭掉项羽统一国家,又平定韩信、彭越、黥布等异性诸侯的叛乱。刘邦惩于秦国没有多树枝叶,于是采用了郡县和分封制结合,并且立下“非刘姓不得王,不然天下共击之”的祖训。诸侯在封地有征税权力,但是诸侯丞相和太傅都是汉朝任命,这些相傅可以制约诸侯胡作非为。前面也稳定了数十载,而后到景帝又发生了“七国之乱”。贾宜和晁错是最早看出分封和郡县制的弊端。贾宜写了谏书,其中可为痛哭流涕的封王被比作“犹如抱薪积于火上”。贾谊的”削藩”意见是正确的,可是毕竟疏不间亲。“屈贾谊于长沙者,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者,岂乏明时”,贾谊被驱逐出中枢,任用为长沙太傅,因长沙王堕马失职最后抑郁而死。汉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景帝信袁盎之词杀了晁错而七国之兵不退。幸得周亚夫之力,才平定了七国之乱。

到刘秀东汉开国后,也渐渐约束诸侯王权力。皇权是稳定了,但是曹氏篡汉时,汉献帝没有多少宗亲帮忙,宗亲只有疏远的刘璋、刘表和刘焉。曹丕篡汉后,对自己的弟弟很是忌讳,亲弟弟曹彰和曹植也只是封侯而已。所以司马炎篡魏的时候,也没有多少阻力。

司马炎惩于曹魏枝叶太疏,于是大封叔叔、弟弟为王,连叔公司马孚都封为安平王。其时天下刚刚一统,百姓都望太平。谁知又出现“八王之乱”,东晋衣冠南渡而五胡乱华。宋赵匡胤,有感于前面几个皇朝都是因为兵变而更迭,所以采用“杯酒释兵权”和“尊文制武”策略,兵变的隐患消除了。但是军队战斗力下降,对付夏、辽都力不从心,最后宋徽宗和宋钦宗“北狩”。古代挺搞笑,徽、钦二帝明明是被金人掳走,却为了避讳说往北边打猎去了。宋高宗南渡后创立南宋小朝廷,最后还是灭于元人之手。

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位置稳固,晚年不惜大杀功臣宿将,只留下善于守城的耿炳文。谁知四皇子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而建文帝发现自己无人可与军事斗争经验丰富的燕王抗衡。朱元璋初衷是爱护孙子,结果却是相反。

所以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都是深谋远虑,非常具有战略的眼光。他们为了皇朝能够安定长久,制定了许多细密的制度,都无法防止祸难的发生。往往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数是因为固守成规,没有推动改革的缘故,所以防过了“黑天鹅”,却躲不过“灰犀牛”。兵法说的“备左则右寡,备左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说的也许是这样的情况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