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聪明的人生活在边缘之上
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孩子的优秀与否,到底父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可能会有一大堆,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等等。但人们总是困惑于到底严管还是放养式管理。看樊登讲演,其实这些问题在书里都有答案,《解惑》这本书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让人豁然开朗。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包括现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之一是它教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不对即错” 的世界里。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而且这也不是生存智慧。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常常不止一个。
人生中大量的痛苦来自我们总想用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问题。
人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汇聚性问题。它是指存在标准答案,并且大家能努力找到统一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造桌子、汽车。
发散性问题。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如对孩子该宽松还是严格,公司对员工是更强调人性化还是组织纪律性,是该追求效率还是公平?
我们人生中大量的痛苦,就是总想用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问题。总想定一个标准来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就是越做越错。这本书告诉我们,解决发散性问题最有效的工具,是让自己的认知上升一个层次,让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当你跟过去不在同一个层次了,那些问题也不复存在了。
在学校,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老师在给试卷打分时,他们会依据这个标准答案做出判断。如果你的答案与老师的标准答案一致,你就是聪明的,就是一个A等生。“正确答案是唯一的”这个理念是构成学术教育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答案不止一种。比如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的例子来说,当我问穷爸爸“1+1=?”时,他回答说是“2”。同样的问题问富爸爸,他的回答则不同,他的答案是“11”。这就是他们两个为什么一个是穷人一个是富人的原因。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过一句话:大脑同时包容两种对立的观念却仍能正常思维,此种能力是判断顶级智慧的标准。如果你旋转一枚硬币,你会发现所有的硬币有三个面:正面、背面和边缘。根据菲茨杰拉德的说法,最聪明的人生活在边缘之上,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够看到另外两面。
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立足于“边缘”这个能够看到两面的有利位置,他们就只能看到硬币的一面,就会只有一个答案、一种观点、一个看法。
一切外部信息的流入,都必须经过心智世界的解读;同样,一切我们对外的行为,也都要经由心智世界向外传播。
如果说大脑是思考的硬件,那心智就是思考的软件。它左右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想问题的深度,乃至人生的广度。可以说,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看一个故事:
修道院里有两个修士,都爱抽烟。一个人问这个院长:我在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院长说:当然不行,祈祷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抽烟呢?把他赶出去了。
第二个去问:院长,我想问一下,我在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院长就抚摸他说:孩子,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祈祷。两个人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院长内心认为:第一个修士吊儿郎当,祈祷时还抽烟。第二个修士很虔诚,连抽烟的时候都在祈祷。但院长不愿意相信:他俩干的是一个事儿。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世界的四大存在层次
将世界作为整体来看待,可以看到一条巨大的“存在之链”。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常常被称作四“界”: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这四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无机物:m (把无机物层次称为:m)
第二层次-植物:m+x (m+生命)
第三层次-动物:m+x+y (m+生命+意识)
第四层次-人:m+x+y+z (m+生命+意识+自我意识)
在层级结构中高层次的存在不但拥有低层次所不具备的能力,还拥有能够凌驾于低层次的能力之上,对低层次做出安排,使之为其所用的能力。有生命的活物可以安排和利用无生命的物质;有意识的动物可以利用生命,有自我认识能力的存在可以利用意识。
作为存在之链中的最高层次,只有充分调动自我意识这个元素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内在潜力,反之如果我们将自我意识雪藏,从不反思,那便与动物无异。
自然界只负责给予,调用的权利归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用聪明的大脑,那我们便无法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无法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 生而为人,给予宇宙最好的报答便是用自我意识淋漓尽致的活出酣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