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闲话电影』

《敦刻尔克》:大历史恢宏壮烈之下的人性本能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29人  白露Lin

被德军前后夹击的紧急战争形势、茫茫三十几万人等待的海滩、背水一战,向生而逃的大撤离……

第一个主角英国士兵汤米出现的时候,走在漫天飞舞的劝降传单里。空无一人的街道、掉队的散兵、物资匮乏的他们,沿路寻找剩余的生存所需。

孤寂宁静的氛围很快被连续的枪声划破,小巷里敌人的扫射让他们四处逃窜,继续死伤。

幸运的汤米遇到防守的法军,获救一次。在巷子的尽头看到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的大部队,那一刻他以为看到了最终的希望。但这只是忽明忽暗,生死边缘奔波的逃生历程的另一个开端。

以历史大事件为主题的战争片,一般偏向讲英雄主义的高歌猛进,或另一个极端,如痛斥战争对于个体精神,心理的摧毁,再或者加个主题,增添浪漫悲情,兵刀血刃和生离死别的谈情说爱各占一半,比如说《珍珠港》。

总之,特地展现的大场面硝烟炮火、用摧毁热血、生命、人性等一切美好的画面,来震撼观者的视觉和内心。

敦刻尔克并没有采用几个这些常见的战争片元素。导演似乎没有那么急切的表达欲,迫不及待告诉你战争怎么残酷血腥。他意图更尊重战争中的个体感受,从每个人身处位置的视野局限,以及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局限,讲几个平凡人死里逃生的故事。

1

观影前,愿意先查阅这类影片依托的宏大历史背景,算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创作者的尝试靠近与理解。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一次以退为进的军事行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转移。

对于因四面临海,而在现代战争中擅长空海战的英伦三岛,其中的二十万的陆军力量,为二战后期反攻欧洲大陆保存了有生力量,并且经历过转移的这一批士兵,作战经验丰富。在二战战场极其宝贵。

本来丘吉尔设想救出三万人,最后三十三万有生力量的成功转移,无疑极大鼓舞了当时的英国国内士气,堵住了媾和派的嘴。也才能让丘吉尔有信心,有底气在下议院发表这一番鼓舞人心的著名战争演讲-《我们永不投降》: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

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

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

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

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

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决不投降

……

当时,这项走投无路,背水一战的军事大撤退,代号为“发电机计划”。

之所以能在装备精良的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包围下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让被逼迫得快窒息的英法比利时盟军,获得喘息的机会,还要感谢希特勒忽然莫名放开的,掐在英法盟军脖子上的手。

为什么希特勒在占尽优势,眼看就要瓮中捉鳖,一网打尽的情况下松手,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后来的历史研究认为,相对客观的原因之一:经过了长时间远程作战,德国方面想给陆军一段时间修整。所以德军把阻止英法撤退的任务,交给空军。大雾天气原因,德空军并没有很好的条件进行大规模扫荡。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希特勒也受制于国内的党政派系斗争,不得不表面上尊重的德高望重的将军团们的意见,放缓节奏修整,以谨慎应对英法联军随时可能的反击。将军团的成员大多是一战遗老,陆军出身,作战经验丰富,在刺杀希特勒的行动暴露前,双方还体面地互相尊重着,顾忌着。

人性复杂多面,体现在很多历史节点上,而决策者又是“禀赋特异”的独裁者。所以尽管猜测的可能性颇多,貌似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2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热烈欢迎观后探讨,看到此处还未观影的,请自行斟酌!!!

此片虽然颇具实验性质地跳脱出以往战争片的叙述方式,看上去也想用诸多个人视角的镜头,用毫不避讳的“平凡自私的人性”跟观众对话。

但是,编剧跟导演都是诺兰哎,那个讲故事从来都不循规蹈矩,还要特地要掰开了,揉碎了,把好好一个故事剪碎成拼图,火烧你智商的诺兰。他特产的烧脑的剧情逻辑,一条条时间线,在《敦刻尔克》里当然有出售。

主轴上,电影里展现清晰分明的陆海空三条线。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简洁明了,算是这次饶过了普通观众的智商。

需要费点观察力和心思的,是时间顺序被打乱后,不经意间呈现出的互相呼应的细节。

部分精心设计的细节,我是在二刷《敦刻尔克》时,才注意到:

夜晚军舰被德军鱼雷击中后,特写了一搜救生小船。主角汤米和英国高炮兵阿历克斯想搭船求生。因为船载过重,全船士兵拒绝他们上船。这时,船上一个 “临时指挥员”,告诉他们附近船只很多,水也不冷,命令他们保存体力,等待其他救援。

“临时指挥员”冷静理智专业,言行中也透着一股优先保全自我的自私。” 他正是月光石号第一个救上的“崩溃懦弱”士兵,后还因想返航,拒绝跟随重返敦刻尔克参与救援,一激动,撞死了月光石号上的年轻热血小帮手乔治。

那艘从英国飞行员视线,空中往下看蓝白相间的荷兰商船,正是主角英国士兵汤米、“假吉布森”法国兵、和英国高炮兵阿历克斯藏身的船。涨潮后,船舱被打穿进水,假“吉布森”也差那么几厘米拉住扶梯,溺死在内。

从进水的荷兰商船逃生,汤米和亚力克斯,本来打算游向附近的另一艘军舰求生,看了一眼:无望。那军舰被德军战机集中,正在下沉,船上的人都在拼命往下跳。协助英国政府执行转移任务的民用私家船月光石号,正在搭救被击中军舰的士兵,也顺带搭救上从商船逃生出来的汤米和亚力克斯。

飞行员柯林斯迫降在海面后伸出手是为了撬开驾驶舱窗户逃生不被溺死,而从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法瑞尔视线往下看,他以为柯林斯已经成功脱险,向他挥手示意报平安。他也冲他挥手回应。临近月光石号开过来,及时救出受困的飞行员柯林斯。

这个几秒小细节放在这样一部大片,甚至一整个历史背景之下似乎没有太明显的意义。

但当看到一则报道说,开拍之前,诺兰采访一位二战老兵。老兵说,战争中,普通士兵看不到战争的全局,到了最后,连输赢都不清楚,是靠指挥官和广播知道战争结果。这个陈述引起了诺兰的兴趣。

汤老师在空中冲战友挥手“会错意”的设计,大概就是诺兰想表达的这种个人局限观点吧。个人视野、信息的局限,放在真实的情境下,催生出的就是惶恐,绝望。

比如,那个在敦刻尔克海滩,觉得等待无望,自己走向大海了结生命的黑人士兵。

从观众体验角度,视听刺激和心理刺激上的一大看点是,充斥着堪比“全程音效”的配乐,看着主角们在庞大战争局面下,极端环境里经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逃生反转。

3

因为这是一场人类亲历的真实历史,残酷中必然有真实人性的展现,其中有光明,也有黯淡。

人性这块,在一般的战争片中都会描述,经常是被波涛汹涌地描述。但诺兰把人性展现得很克制。

不知道他是不屑于展现这些一般导演都会大张旗鼓拓展的主元素,还是他特别有信心用自己的方式用好这些元素,总之,他表现得很克制,隐忍。

月光石上的感情线主角是道森船长。

到最后观众通过小儿子彼得的诉说,才知道道森船长大儿子曾在空军服役,参战三周后阵亡。道森船长在指挥小船躲避德军战机中的专业沉稳,让被救的专业飞行员柯林斯以为道森船长是空军出身。

这其实是个悲伤而温暖的感情细节。说明道森船长的大儿子很优秀,也暗示道森船长跟大儿子感情很好,大儿子生前很愿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跟爸爸交流。道森没有亲口说出大儿子牺牲了,但是带领大家躲避攻击后,他骄傲地说:“这次你们应该感谢我的大儿子。”

乔治被“崩溃”的士兵意外撞伤后,情况恶化。而情绪不稳定的“崩溃士兵”又像一颗可怕的定时炸弹。犹豫的小儿子彼得提议停止执行救援任务,返航回英国。

道森略微思考后,拒绝了。也许他判断出乔治没有生还的希望,也许想到海上和敦刻尔克的沙滩上,还有更多等待救援的士兵,他决定继续驶前往敦刻尔克方向,救更多士兵。

对牺牲大儿子的骄傲,和不轻易展现的沉痛的爱,在道森船长这,升华成更宽广的情怀,关键时刻做出更深远无私的抉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是刻意的煽情的个例。对于小小的,人口有限的英伦三岛来说,二战四十万死亡士兵,落实到每个家庭,都是血淋淋的年轻的失去。

已经第五次和诺兰合作的希里安.墨菲饰演的就是被月光石搭救上的“崩溃懦弱”士兵。

崩溃前的他沉着冷静,也自私。经历了几场生生死死,崩溃的他一大半时间坐在甲板上,当知道月光石号是想去敦刻尔克救人时,他暴躁地制造了一场冲突,船上年轻的热血小帮手乔治,在他制造的意外中,卒。

“崩溃士兵”是对战争恐惧人群的缩影。他又并不是自私冷血到无可救药。当弄伤乔治后,他心存愧疚,停止自己的行为,参与到后来的救援中。

一个有经验的军官在不可知的死亡面前崩溃懦弱,一个十七岁一腔热血跳上船自愿参与救援的少年,也是一条隐约的人性对比反差线。也许是战争用它的方式改变了人性,也许是人性本来就有差异,片中没有加重笔墨批判,只是陈述,让观众自己领会。

当询问乔治情况时,考虑周全的善良彼得隐瞒了他乔治已死的事情,道森船长赞许彼得的“谎言”。人性上相互照应的体谅,也是残酷战争局面下细微的一丝暖意。

假“吉布森”法国兵在终于混进第一艘军舰撤离后,躲在甲板,他怕军舰再次被击沉,也怕自己的外国人身份被拆穿。站在甲板观望祖国的方向,耳边萦绕着死去同伴救命的呼声。

片中,在需要船舱内有人最初牺牲减轻荷兰商船重量时,求生心切的阿历克斯先顺势嫁祸“吉布森”,说他是德国间谍。在知道“吉布森”其实是法国人后,又对他进行讽刺辱骂,继续逼迫他下船。

假“吉布森”法国兵,一天之内救过阿历克斯两次。第一次是冒着生命危险,帮他们打开即将沉没的军舰的舱门,让汤米和高炮兵得以游出生还。第二次是在救生船满员,汤米和阿历克斯被禁止上船的情况下,悄悄抛下绳子,想让他们跟着救生船返回海岸。

极端环境下,阿历克斯有着直白强烈而真实的求生需求。当汤米愤怒提出“这不公平”,说“吉布森”曾经救过大家时,阿历克斯说:“生存跟公平无关。”

没有特地的丑化,也没有过正的美化。观者能有一种心领神会的理解,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的残酷。

他们曾经脱下死亡士兵的衣服,伪装身份想先离开。曾经想用小聪明,装作抬伤病员试图混入军舰先脱险。或因自私懦弱而暴戾狂躁,失手杀死另一个生命而自责。

在你为假“吉布森”法国兵和船扶手,就差几厘米的生还距离叹息,会替倒霉的十七岁乔治意外死于“激动崩溃”海军士兵的失手伤害不值,但不会下意识地用“高尚”、“低劣”去简单判断那些角色。

战争的残酷还让身处其中的人学会平静淡定地接受突然的死亡。空中一小时的时间线里,柯林斯亲见战友福迪斯坠机。对,就是那个连带着面罩露面机会都没木有,就卒了的飞行员。柯林斯平静地记录下坠机坐标,继续自己在空中的保护撤退工作。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么好看凛然的历史大画卷,因为镜头放大了每一个个人在困境下为了求生而做出的选择。逼人们做出这些抉择的就是战争,是大历史中的反人性片段。

4

看完整部电影,很少有人能记住主角的名字。没有太多人物特写镜头,没几句对话。印象中,除了高层间传达国家战略意图的对话,辅助铺垫剧情发展外,人物间最长的一段对话就是窝在被射穿孔的荷兰小商船里,逃生的主角们,剑跋扈张地争吵谁该下船送死的问题。

紧张的各种逃生中,惊恐慌乱之中,互相连名字都不需要自我介绍。甚至到最后,我们还可能脸盲地不知道主角们姓谁名谁,分不清这几张小鲜肉的面孔。

也是为了方便写文,我在观影之后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里面几张面孔各自姓谁名谁。

也许只有诺兰,才能拿得到过亿的投资,借用大历史事件,想展现个人、还有信心砍掉多余对话、基本人物介绍,甚至连名字都不怎么安放给人物,放心地讲大一个宏大的历史故事。他没有随便用特别的悲悯之心,放大谁的遭遇,不幸,及运气。

也有看到评论说诺兰的作品用对白提升主题的技能欠缺。

其实这就算口味不同吧。对于习惯了国产剧演技欠缺,体验感浅白,旁白矫情,配乐low,剧情推进经常靠说话,掐架的的状况,克制的,设计简洁又有足够张力的表达看着更舒适,动情。

最后各有一个果壳,一个八卦疑问:

1、海岸边的泡沫是什么科学现象?

2、片尾演眼瞎发毛毯老人的那个,是诺兰弟弟的《疑犯追踪》里,那个德西玛老大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白露(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7228513/

因为这是一场人类亲历的真实历史,残酷中必然有真实人性的展现,其中有光明,也有黯淡。

人性这块,在一般的战争片中都会描述,经常

_��G��D�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