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76】答顾东桥书:接招太极推手
第131条(答顾东桥书1)原文: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顾璘(1476年-1545年),字华玉,号东桥居士,世称“东桥先生”,江苏人。明代弘治十才子之一,早年在河北广平、河南开封、广西全州、浙江台州等任地方官,后任山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和湖广巡抚等地方大员,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顾东桥还是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恩师。
就这样一个人物,政届大佬、文坛耆宿,给王阳明写信赞赏他的主张说:时下做学问的人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忽视内心的存养,看起来很博学,其实不得要领。阳明先生提倡“诚意”,可以说切中时弊,对改变学风助益很大。
王阳明读了非常高兴,又非常感慨。高兴的是顾东桥能够洞见时弊,而且一语道破治病良方,可谓知音,感慨的是,改变时弊并非易事。当时的学者都把朱熹的“穷尽事理”作为第一要义,认为“诚意”是等而次之的。
王阳明特别指出,“诚意”之说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大学》和《中庸》所教导的治学主旨,《大学》教人诚心,《中庸》教人诚身。但从字面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正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穷尽事理)的理论依据。而王阳明指出,《大学》所谓“明明德”,就是“诚意”,格物致知(为善去恶)是诚意的功夫,先有诚意,格物致知才有依托,诚意是体,为善去恶是用。
王阳明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预留伏笔,已经接了太极推手第一招。
鄙人,最早指乡下人,如《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后指鄙陋之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鄙人作为谦词,最早见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明清、民国时期,似乎用的比较多,但越来越给人酸腐、虚伪不经之感,不知我的感觉是否妥当。
王阳明之所以以鄙人自称,因为这个顾东桥并不是善茬,他对王阳明的恭维礼貌多于实质。且听下回王阳明一一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