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我们要知道的依恋理论

2018-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妙心情感故事会

今天是情人节,所以写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写一个与爱情有关的重要理论——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平常非常独立的女孩,一旦恋爱后就对男友非常依赖,恨不得整个人都黏在男友身上?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平常好像和所有女人都聊得来的男人,一旦恋爱后就常常躲避女友,好像老鼠躲猫那样地回避女友?这些都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释。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他通过研究母亲孩子的互动提出了这个理论。而母婴关系和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后来他的学生 Ainsworth与同事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依恋的安全性。

妈妈带着1岁婴儿到实验室,实验室里有玩具。婴儿在实验室里玩了一会后,妈妈会离开。在妈妈离开时,不同的婴儿有不同的反应。在妈妈回来后,婴儿也有不同的反应。研究者总结出了四种典型的反应类型。

1、安全型的婴儿

妈妈离开时,他会很难过,哭着不让妈妈走。但妈妈走后,他能很快地平复下来,会自得其乐地重新开始玩玩具。等妈妈回来时,他看到妈妈会很开心,会去拥抱妈妈。黏了妈妈一会后,他会自己再开始自得其乐地玩玩具。

他长大后,这些安全感会内化。嫁一个或者娶到一个的安全型的人,是很大的福气。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的人要么怕被吞噬,要么怕被抛弃。而安全型的人,他不会怕被吞噬。所以你粘他,他也觉得OK。他会给你你想要的亲密感。他也不怕被抛弃,所以你暂时离开他,他也觉得OK。他会给你你想要的空间和自由。你骂他时,他知道他自己是很好的,只是你今天发脾气而已,你不是针对他的。他会来包容你。他会让你感觉自己不受到威胁。和安全型的人相处久了,你也会逐渐安定下来。他会让爱人感觉“我是有价值的,你也有价值”。然后你会更爱他,他也得到了更多的爱。这是一个很正向的循环。

2、回避型的婴儿(又称疏离型)

妈妈走的时候,他没什么反应。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表面看上去很冷淡。但其实内心很激动。

长大后,他的这些冷漠会内化。他会认为人都不可靠,我只能靠自己。他对东西比对人有兴趣。在恋爱中,他不容易有亲密感。他很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他可能会通过打压别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他会让爱人感觉“我行,你不行。我有价值你没有。”

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种和女生们很聊得来、但逃避女友的男人,往往就是回避型的。

3、焦虑型的婴儿

妈妈离开时,他会哭天抢地不让妈妈离开。妈妈离开后,他会继续难过,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回来,没心情玩耍。妈妈回来时,他会一把抱住妈妈,不想把妈妈放开。甚至会打妈妈,埋怨妈妈为什么离开他。

长大后,他会怕被抛弃。他会觉得别人都比我好,我和他们在一起了,我就安全了。于是他开始追别人、抓别人。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安全型的恋人,那么他的焦虑情绪会在对方的安抚中逐渐稳定下来。而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回避型的恋人,对方又恰恰害怕被吞噬,于是开始逃跑。对方越跑,他越追。他越追,对方越跑,就像猫捉老鼠一样。双方都很累。但往往因为有这种你追我赶的酸爽,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人很容易相互吸引,开始恋爱。

上文提到的那种平常非常独立,恋爱后很黏人的女孩,往往就是焦虑型或者紊乱型的。


4、紊乱型的婴儿(又称恐惧型)

妈妈离开时,他想要抱住妈妈,但不知道怎么做。妈妈回来时,他张开双手想要抱妈妈,但是却往后退。他很爱妈妈,但是这个爱带给他很多痛苦,所以他进退两难。

长大后,他和人相处时,一开始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害怕受伤害,但他其实内心是渴望和别人交往的。一旦他接纳了你,让你进来了,他像可能就会想八爪鱼一样紧紧抓住你,让你有窒息的感觉。

关于依恋类型,我们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

1. 安全型的人,不害怕被抛弃,也不回避亲密。比如黄磊和孙莉夫妇,估计都是安全型的。

2. 回避型的人(又称疏离型),不害怕被抛弃,但回避亲密。很多花花公子就是这样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3. 焦虑型的人,害怕被抛弃,喜欢亲密。比如阿娇。

4. 紊乱型的人(又称恐惧型),害怕被抛弃,喜欢亲密。就像《欢乐颂》中的安迪。

关于依恋类型,虽然深受儿时与主要照顾者互动关系的影响,但也是可以变化的。比如一个安全型的人,在经历了一段和回避型人的虐恋后,可能会变为焦虑型。比如一个回避型的人,在和安全型恋人的长期温暖相处中,可能也会变为安全型。

爱的关键在于共同经营和同步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