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笔记大话一知半解,开启知识共享-伴解

一周四书,还有一本请忽略

2016-04-04  本文已影响424人  JJJJJJ99

平行线,只有其中一条愿意弯曲一下才可能交会。——by 作者这个逗逼。

新启用了一个读书软件,叫做微信读书。于是,最近都在把玩它,用它免费地读了一些书(因为阅读时长能够兑换成购书币,所以时长足够多,能够cover购书的费用)。上一周在这种诱逼之下读了四本书,其中包括两本自传: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和曾子墨的《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一本小说: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思想方面的书: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另外,还忙里偷闲看了本实体书《小说课:折磨读着的秘密》,因为不是电子书,没来得及整理读书笔记,所以这本请忽略。(~ ̄▽ ̄)~

闲聊结束,还是来说说书吧。

第一本书:边走边发现自己的内心

整本书是基于一次行走公益项目所展开的,包括前因后果在书中都有详细叙述。其目的是从行走中看到自己。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jpg

我也喜欢行走,为了就是想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走的时候不太想跟别人说话,因为自己正在跟自己说话。以前也喜欢跑步,也喜欢骑行,因为跟行走是一样的,可以抛开其他思想,专心和自己说话。但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话呢?为的是更加了解自己,探寻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真正的自己是怎么思考的。有时,生活就是不由自己地前行:看到身边周围的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就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跟着一起走了。走着走着,发现怎么走得特别别扭,但看到别人若无其事地走着,走得很好,就会问是不是自己太矫情了。最后,才发现是自己还没找到自己的核,或者说找到了,却没能守护。所以,很痛苦很迷茫。读完书,也好想上路去看看,也想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在雪山上沐浴晨曦,在静湖边仰望星空。

书中有几段文字感触很深:

** 到了北京后,见了一些朋友。他们都劝我别冒险,但我最爱的一部纪录片《搭车去柏林》里是这么说的:每天早晨你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绝对不会知道今天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会睡在哪儿,会到达那个地点。完全是未知的。每天都是充满了这种惊喜和愉快,从沮丧到惊喜,经常是一秒钟的事情,可能你沮丧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然后突然有一个人想帮你了。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在海南骑行的时候,早上起来骑车,不会知道晚上会骑到哪,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会住在哪里。一切未知。然后我们骑过椰子林,遇到过善良的上海夫妇带我们泡温泉,住在沙滩上等等。

学会接受一切既定的事实。离开盲童学校,趴在车扶手的栏杆上。我在想,我们这样来了,有匆匆地走了,给那些孩子带来的究竟是快乐还是伤害。就像我在西藏盲童学校里抱的那个男孩,我非常喜欢他,离开的时候特别舍不得。当我往外走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失落的心情。后来我同事告诉我,我走出学校的巷子以后,他偷偷地一个人跑出来送我,在墙壁边站了很久。有人给了他短暂的温暖,然后由消失了。对他们而言,是不是也是一种伤害。

其实谁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我想起我刚进入大学第二年的那个夏天,和一群同样充满朝气的小伙伴去支教。在支教的那段时间,跟小孩们一起玩耍,特别欢乐。当我们离开时,留下的电话。然后,让我苦恼的是会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那是期望的电话,但我接了几次之后就不敢再接了,因为不知道如何满足他们的期望。也许,支教的目的不在于满足他们当下的欢乐,而是希望为他们打开一扇门,然后告诉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跨过那扇门,收获属于自己的期望。

第二本书:属于自己的生活

墨迹,当然指的是墨淌过的痕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有种淡雅的姿态。

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jpg

很快就读完了整本书,文笔令人舒适,闲谈之中娓娓道来她所经历的时光岁月。让人看到了她走过的美国传统大学的生活、华尔街金融分析员的生活、主持人的生活以及现代女性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魅力。话说,我也想去西藏,说不定也会找到那种熟悉的感觉。总之,生活是一种态度,自己喜欢就好。不一定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而是活出自己的内心。

然后在找封面的时候(from豆瓣读书),看到了一些评价。但我觉得也许书里通篇都是光辉闪耀的经历,但也许每个人都只想把美好的记忆留下来,其背后肯定是漫长的努力换回的结果。另外,抨击一些似是而非的评论,如果有请拿出证据来,不要用类似于“我的同学说”等等经历来传播一些恶毒的猜测。

第三本书:寻找最初的伊犁园

先讲讲读这本书的背景:因为目前在人生迷惘中,但不知道从哪里得知这是一本讲追逐梦想的书,所以想看看小说家是如何描述一个人追寻自己人生本质的过程。

月亮和六便士.jpg

读完有种深深的震撼。然后拷问自己:到底是做自己还是在各种框框条条下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强烈地羡慕斯特里克兰,他是幸福且幸运的,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生活的地方,并且在人生最后的最后完成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表达。一个人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决定自己出生的地方就适合自己生活。但我们内心总有一个模糊的地方在呼唤自己,仿佛那才是自己真正的出生之地。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看清楚内心那模糊的画面,然后找寻到那片属于自己的伊犁园。

书中有一段话是我觉得最精彩之处,它描述出了我内心当中的一种莫名的感受。

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是生身之地的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道,或者曾在其中玩耍过的热闹街道,都无非是人生路上的驿站。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也许正是某种藏得很深的寻根意识,敦促这些天涯游子重返他们的祖先在湮远的太初便已离开的故地。有时候,人会偶然造访某个地方,却神秘地感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尽管周边的环境他从未见过,尽管当地的居民他素未谋面,他却愿意安顿下来,仿佛这些都是他生来便已熟知的。在这里他的心终于不再躁动。

很多时候,环境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坦然接受了原本的处境,让躁动埋藏到更深的地方,让自己看不到。也有时候,我们顺从了自我本身,去试着找寻那个熟悉的地方。即使一生到找不到,也无悔吧。

此外,书中所描述的真挚的爱情也是极其美的。

“别哭了,女人。擦干你的眼泪,”斯特里克兰对爱塔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很快就会离开你。”
** “他们不会把你带走吧?”她哭着说。**
** 当时岛上没有严格的隔离制度,麻风病人如果愿意的话,是可以自己离开的。**
** “我准备到山上去。”斯特里克兰说。这时爱塔站起来,面对着他。**
** “别人要走就让他们走,但我不会离开你。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我,我立刻就吊死在屋后那棵树上。我向上帝发誓。”**
** 她说这番话的口气非常坚决。她不再是温顺、软弱的土著女孩,而是变成了坚毅的女人。她发生了非凡的变化。**
** “你为什么要陪着我呢?你可以回到帕皮提,你很快会找到另一个白人。老太婆可以照顾你的孩子,缇亚蕾也会很高兴你回去的。”**
**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去哪里,我也去哪里。”**
** 刹那间,斯特里克兰的铁石心肠被打动了,两滴眼泪从他的两只眼睛涌出来,慢慢地流下他的脸颊。然后他脸上泛起了惯常那种讥诮的笑容。**

上面这一段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在生命被命运宣布死缓的时候,他与他土著妻子的对白。也许令人动容爱是一种坚定吧。除了这一段,还有斯特罗夫对其夫人的爱。其实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将其称为善良还是爱。

第四本书:思维的外面也竖着一道墙

其实,拆墙与罗胖老师所提及的一个概念——心智升级很像。拆墙就是不断拆掉过去所束缚着自己的思想,不断补充新的与时俱进的观念。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jpg

人生就是不断拆去过去那一不小心留下来的与自己不相合适的墙。特别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那些由所谓的“大人”、“权威”、“至亲”等灌输的所谓正确的道理。并不是说不对,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过往几年,本该好好拆墙的年华,却自己放慢了脚步,贪图安逸,也把借口转到了他人身上。细细想来,是自己领悟得太迟。至少现在还不晚,慢慢拆,慢慢体会个中滋味,不求如何精彩,只求些许智慧和内心舒坦。

END

总之,读书读书,读出自己。本周继续~

以上,
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