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厉害的人精进之路

2020-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浮生1996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怎么让自己快速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个终身成长者的学习目标。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入手让自己快速学习成长不迷茫呢?《精进》一书的作者采铜就用了自己的经验和一些很厉害的方法来写了这么一本书。

成长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我们去实践出来的!就像战略咨询顾问猫叔说过的一句话:“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作者采铜,撰写过《深度学习的艺术》、《开放的智力》、《精进》,在2016年进入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也是“知乎精神”代表者之一。在《精进》一书主要为我们讲了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七个成长法则,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在每一个法则中作者又讲述了一些具体而又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思考。

作者认为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坐标来行事,管理好时间,就是在管理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在选择中,我们往往会感到焦虑,迷茫,如何认清自己并作出选择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了选择就需要行动,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步骤,而现代的人们却往往恐惧行动或者拖延;学习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是很多人的终身标配,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多人往往只是学习,也仅仅只限于学习,从不进行主动思考或者深度思考,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思考便显得格外珍贵;想要真正在这个社会中立足,才能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才能以及前面所讲的一些因素作为铺垫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猫叔曾说过一句话:“时间就是我的命,”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未来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文学者认为对待时间应该郑重,而现代心理学,特别是斯坦福大学曾提出著名的“时间视角”这一概念来表示人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据此又划分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

第四种是宿命论视角;

第五种则是未来视角。

这五种视角各有利弊,津巴多就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视角,可以采用混合或者折中的方式:比如多采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在三者之中取得平衡,最好根据面对的问题不同进行灵活选择。

给自己的时间估值或者定价是对时间最好的利用,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该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了,知道该怎么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时间取舍。

作者在书中对时间提出了一个概念: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这也是心理学家曾提出的名词,五年则是一个最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那我们怎么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评估,一是这件事在能带给我的收益大小,称作“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作“收益半衰期”。根据这两个角度延伸出了四种方式: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找到真爱,持续学习,学会一种思维模式。

[if !supportLists]二,[endif]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玩游戏,买件喜欢的衣服。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半小时书法,看懂一篇文章。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刷短视频,做一次键盘侠。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因为收益值高低不是很重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这个收益就是可以累加的,就尽管去做;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是长半衰期依旧可以去做。

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当我们遇到选择困难时,不妨试试这三步: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if !supportLists]2,[endif]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if !supportLists]3,[endif]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再次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进行尝试。

比如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打杂的人,他的理想是去大城市打拼,找专业性工作,学习专业技能,此时他的内心状态是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技能,感觉自卑。这时我们就可以写出他的隐含假设和解决方案:

假设一:工作职责会一成不变;

解决方案:寻求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

假设二: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

解决方案:多方打听调研,发现本地好公司,假设三: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

解决方案:参加技能培训,加入学习社区,学习在线课程,

假设四:无法改变就是懦弱;

解决方案:从一个小改变开始,如每天坚持花一个小时看书。

在这个例子中的隐含假设,潜藏很多人思想深处,也很典型,想要防止人生困局的发生就得提前找出来,再次也就提出了四种隐含假设:

一:“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典型的赛道假设的体现;

二:“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三:“僵固型心智”: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就是因为认为自己很普通,所以在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失去努力的勇气。

四:“零和博弈”:认同这种假设的人更倾向于争取利益

对此,作者给出了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来帮助我们,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在人生同一时刻有多个不同目标时,人们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在追求多个目标时可以采用并行模式和串行模式。

并行模式:同时追求多个目标;

串行模式:实现一个目标后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

那为什么要提到目标悬置呢,顾名思义就是把目标停下来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放松一下,过一段时间再重新拾起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在做事情时可以将复杂事件简单化,简单事件缩小化,也就是事件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局部。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在我们认知中,工作就是严肃的,爱好就是活泼有趣的,,我们让工作变得活泼有趣,爱好变得严肃,进行反转,这就是特性改造。

我经常对自己说,要么就不做,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到最好。

做好一件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才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总是可以做到想到一件事就去完成一件事,那我们需要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很多,我们也就可以放空自己的心思了。而待完成的事情多,我们需要花费的心思也就更多,此时,我们的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郑重,这些心理成本不可见,但是却会明显的影响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怎么多任务工作并且减少影响呢,我们可以用作者提出的三明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三个认知区域,

低认知复杂度区:操作性动作区间;

中认知复杂区域:支持性思考区间;

高认知复杂区域:核心思考区间。

而在一件事情中,只要我们先完成核心思考区间,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剩下的不过是做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而已。

我们不仅要做,更要学会复盘。为什么牛人会被称作牛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保证复盘质量呢?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保证及时性,反思复盘一定要及时,我们在昨晚一件事情的最初几分钟内,大脑的记忆存储还是最完整的,如果这个时候反思,记忆也会最完整的保留这件事情的细节和原貌。

第二:梳理“反应链”,反思一件事情时,应该看到这件事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发展,如阻力,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组成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未来遇到同类事件时,更好的掌控事件的发展。

第三:关注以外现象,反思时,应该可以保持对以外现象的敏感,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当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正如一句名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高质量输出的前提是高强度的输入。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思想魅力,我们就需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给自己灌输知识。每一个有魅力的牛人都是深知这一点并不断深耕。

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的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进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那我们应该怎么保证有效的学习呢?我们可以主动建构知识: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

对此我们可以多思考一下四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1、[endif]针对当前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if !supportLists]2、[endif]针对当前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if !supportLists]3、[endif]针对当前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if !supportLists]4、[endif]针对当前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思考事物的本质。

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有一种松鼠囤积症,喜欢把很多知识或者软件等存放在自己的云盘或电脑中,但也仅仅是囤积而已,很少去打开。因为信息的繁杂,导致我们只会进行信息最浅层的加工,而不会进行深度审视,也不会解码,解码是一个主动和主管的过程。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人而异,但是大致也有规律。比如小黄鸭的例子:

[if !supportLists]1、[endif]在小孩子眼中,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于是他听到的是二个、故事。即孩子关系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if !supportLists]2、[endif]在家长眼中,他们关系的是小黄鸭是什么?而后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安全性、性价比等作出评判。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if !supportLists]3、[endif]在玩具工程师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他们更加关注结构和实现。

其实解码不外乎三个层次:

[if !supportLists]1,[endif]他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事物原本要传达的信息)

[if !supportLists]2,[endif]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if !supportLists]3,[endif]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内容的观察,研究内容的表达手法)

想要学会解码,就要去寻找“入口”:

[if !supportLists]1、[endif]不要只寻求结论,还要寻找过程。

[if !supportLists]2、[endif]不要只做归纳,还要去做延伸。

[if !supportLists]3、[endif]不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陈景润曾说过,学习要有三心,即信息,决心和恒心。学习求知的过程也有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只是最差的学习者的需要;只是则是大多数人的标配;技能才是高手的绝招,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信息和知识最终实现技能。

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修炼思维,让思维成为我们真正的利器。

在思维篇,作者认为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我们每天面对大量无用的信息,要学会主动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那我们如何过滤信息呢?我们可以这样做: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者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适度的简介,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但是简介不是简单,找到关键点,并映射最多的内涵就是简介。那如何变得简介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索:

[if !supportLists]1、[endif]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if !supportLists]2、[endif]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在一个“小容器”中;

[if !supportLists]3、[endif]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同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纳。

在思考时,可以采用先发散再收敛两个阶段顺序是最合理的,而且两个阶段是相互独立的,不要混合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相互干扰。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将思维转化为图像,这样可以更加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更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二是图像也参与思维的推进与创造。

在思考中,人们总是很难思考周全,一是人们很容易被幸存者偏见误导;二是“证实偏见”,也就是人一旦形成了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很难改变,并只会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三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限制,就存在思维盲区。

那我们怎么改善呢,可以用矩阵思维,即利用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乔哈里视窗就是很好的例子:乔哈里视窗把人际交流分为四个象限:公开区、盲区、隐秘区和未知区。

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的思维工具辅助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中打磨,会获得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的力量。所以激情对自我进行开发吧!

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一语中的说明了才能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在世,没有一技之长或者才能会活得很艰难。那什么才叫才能呢?在心里学中已经有定义了:“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我们自身也需要极力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因为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如果可以,最好是专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毕竟人的才能发展是基于过往学习经验的积累。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特性,他们都有很多爱好,什么都会去尝试一下,但是都不精通,知道最后也不知道到底选择哪个座位他们的职业道路。如果不能专注,那么你永远都只是在尝试。

用乔治莫舍的话来说:“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不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这是我以前听到身边朋友说过的话。确确实实,他也和他说的一样,总是那么突出那么耀眼。虽然我们普通人没有办法做到最好,但是也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国画大家齐白石为成名之前还只是雕花木工,为了学画画,他借来雇主家的《芥子园画谱》,勾描半年才完成副本,之后的五年时间也是把《芥子园画谱》应用在雕花工艺上,几经周折,才最终成就了国画大师。

我们需要怎么做才不算是差不多先生呢?我们可以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人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可以给自己设立目标,对于需要不断的成就来满足价值的人可以阶段性设立小目标,完成一个目标再订立下一个目标,这样不断完成并挑战,会不断给自我带来满足感。对于心理比较强大的人,可以设立一个很高的目标,给自己高标准,就算自己最后没有完成,但是成绩也会很出众。

所以,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的做,还要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事情变得双向,边被动为主动。那么,你就会很有兴趣并走得很远了。

比尔盖茨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是的,现实就是这样,只有你成功了,你才有话语权。

那我们要如何向一个成功者靠近呢?我们可以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具体操作可以这样: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是错、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保持自己的唯一性,独特性,因为这是你最好的竞争力。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被取代,这也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作者还总结了具有心智独特性人的优势:

优势一: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优势二: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优势三: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优势四: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优势五: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优势六: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去做吧,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只要你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本书一共从七个方向出发,给我们讲述了最终通往成功的要素,并告诉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到最好,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看完之后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选择。

书中举例了大量的真实例子来论证文中的观点,使书本更加有信服力。和我之前学过的很多的知识所要表达的观点大同小异。

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每一个都有独特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至于在读完之后只知道理论,没办法实践。

虽然有的方法或者观点不是那么的实用,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本好书,是一本精读,多读的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