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拾遗简友广场

诗情画意的背后

2023-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寒暄寒
长安三万里

今天,趁着周末一家人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这也是儿子心心念念的电影。

因为读了《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和《趣说中国史》,儿子对历史充满了兴趣。书中的人物和典故也是脱口而出,随手拈来。

作为电影主角的高适和李白,在洞庭湖不打不相识,于二十四桥明月夜轻舟快行,江夏黄鹤楼纵酒题诗,梁园绿池间相扑竞逐;还有贺知章、杜甫、张旭、王维、王昌龄、岑参,甚至“乐圣”李龟年、“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等千古流传的名家,结为文友,连诗酬唱,兴之所至便留下深深一笔,组成气度恢宏的“诗友会”群像……

在电影中,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唐代诗人,无不借由诗歌的面貌出现,他们的诗词歌赋,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一听到就能触发记忆;而蕴藏诗中的儿女幽思、家国情怀,由恰到好处的影视化呈现形成了日常和细节,让人们对盛唐诗歌有了更多直观的感知。

不过,最为触动我的还是这部电影让我对一众诗人的重新认识。

原来我对李白杜甫们的认识都是诗情画意和浪漫多才,这部电影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

正如电影中少年杜甫所说:“作诗,人人都会啊!”那是一个全民皆诗人的时代,正如现在的智能手机短视频。

然而每首诗词的背后却是诗人个人境遇的真实展现。特别是李白和高适。一个潇洒浪漫,恣肆狂放不羁。一个立志报国,秉性耿直忠厚。却能因为少年相识成为一辈子的知音。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让很多观众的感情“共振”到顶点,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连接在一起。

电影结束了,从停车场出来,脑子里还沉浸在电影的唯美画面和跌宕情节中。

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