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老人们

2020-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天心圩

      今天偶来植物园,遇到了三个放风筝的老人。中秋的华北,温度凉爽怡人,秋风吹拂,天高云淡,身心倍感舒适!

      风筝在老人们的缓慢奔跑中慢慢的游向蔚蓝的深空,老人们有节奏地放着手中的线,直到大大的风筝变成了小鸟一般大小。这个时候,老人们便可以坐在随身带来的小马扎儿上,畅快地聊开了天儿,眼睛总忘不了看看天空中属于自己的那只“小鸟”。

    小时候,我也是很爱放风筝的。那时候的风筝不像现在这么五颜六色,形状多样,丰富多彩,颜色和形状都略显简朴。那时候放风筝常在春天,风筝都是父亲亲手做的。小时候感觉做风筝实在是个技术活,因为如果技术不过关风筝就很难飞起来,既费工夫又费材料。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做的风筝就没有失败过,总是在放风筝的小伙伴中第一个升起。我们当地人习惯地把做风筝的过程称呼为“糊风筝”,风筝的材料其实就是几根竹签,几张废旧的报纸,两瓶黑红的墨水,还有一小盆儿用白面粉熬成的浆糊。

      第一道工序是把薄薄的竹签用细细的铁丝固定成预先设计的诸如老鹰、大雁、蜈蚣等等的形状。第二道工序是把浆糊均匀的涂抹在竹签和废旧报纸上。第三道工序是把废旧报纸糊在竹签上,然后用剪刀修理成竹签编织成的形状,再精细地把边角修美观一些。最后一道工序是等浆糊干好,报纸粘牢后,系上三根短绳,在短绳的交结处系上一根长线,这根长线的一头是高飞的风筝,另一头便是放风筝的人,风筝飞的越高,牵挂越长!

      放风筝当然要有风才行,“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便成了放风筝的好时节,那时候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放学后除了繁多的作业还要赶着去参加这样或那样的补习班、特长班,我们最期盼的就是放学,只要那悦耳动听的放学钟声响起,同学们如同冲出牢笼的小鸟一样飞出教室,飞向那片辽阔的田野……后来读了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所描述的场景真如我们的童年一般!

      看着放风筝的老人们时而热烈交流,时而静坐凝望,一幅幅慈祥的脸上若隐若现着童真的喜悦。这种情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小伙伴们在田野上奔跑,风筝高飞,快乐悠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