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
2020年1月28日正月初四周二
第八天,深圳宝安机场
继续自我隔离。
我感受到身体对理智我的所有一切的抗拒,这个抗拒让我不能工作,不能生活,不能思想,甚至不能放任。
全面的崩溃了,只有好像貌似正常的壳在哪里。
没有像以往可以感受到的修复过程和速度。好像以往的方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
这个利用过年来修复整合自己的方法似乎越来越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了。
我好像也不能用病了来形容我自己了。我只能说我也是自己的疫情,我也需要隔离,我也需要增加免疫力才能自愈。
心田无种子。心中目标不清晰如何怎么实现?社会外化以前是个目标,不断的以外化为目标,外化变成了一个不断展现,但是身体不能支撑的表达。似乎这个外化没有聚焦。因为多元化,跨专业都是需要学习的,学习能力及精力都非常有限,从我出发很难做到,但是如果团队出发,越来越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必须是对对方的未来有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可是他人的未来里和你的未来不一定有一致的地方,特别是个性突出的现在,这样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你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就更难以有共同的未来。从个人无力,从团体也无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
没有目标,所有努力会出现各自不同方向的混乱,因为社会外化的目标会带来不同方向的展现,越努力拉扯就越大,整合就更加不容易。或者即使是因缘而来的机会,即使自己抓住了,很久也难看懂这个示现的轨迹。越是看不懂,就越难以提升心力聚散的速度。
我们这一群自我成长者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轨迹和方向,似乎越来越少共同语言了。就算是相同的学习也变成了万丈沟壑,这个我理解是念的形成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形成的道路,只是不同的道路难以用并行不悖来形容,而是如临深渊一般。而成长者的心念如同心程,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如果灌注心力,那么格格不入的感觉更加强烈。越来越理解个体差异了,也越来越感受到思想越坚固越来越难以改变的道理。似乎尊重和接纳对方是唯一可以改变的。每次听老的心理学家讲这些都不理解,现在则是越来越感受到了。
我想了解他人必然要了解这个思想及相关的情绪行为及躯体反映,更要看到精神世界的变化,也许是一个脉络的规律,也许是一个体系,更多的是这个人的世界。用这样的原理看自己,何尝不是如此的深远呢。
不去挣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只需了解你的努力让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看清自己的同时也会看清楚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规律。
这个结果好像和当初想的不一样,因为当初的自己也并没有把自己看清楚。
当全新的成长者对不同的个体成长的个性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为的一致性永远也不会出现。模糊的梦想变成了艰难的现实,失望接踵而至。
我们想要的永远是我们内心世界所拥有的吗?还是别人内心所拥有的?还是自己不曾拥有的?
事实上我们不断重复的是我们熟悉的东西。我们不断尝试的也是我们不断熟悉的东西。
我们在不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后我们清楚我们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中间没有灰色地带,我们也可以表达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界限越来越清晰,对方也越来越能给到你想要的,而不再浪费心思和表情,这个清晰让人放弃了讨好、将就与随便。不再花力气去纠结。
事业上也基本定型,你的综合资源和能力也基本定型。即使你还没有完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人生的道路基本定型。
人生的很多纠结就是不同的价值观侵入后的混乱,这种侵入如同病毒一般。
人体真正的免疫力来自于自己健康的健全的价值体系,外界对自己产生侵扰的部分可以清晰的知道他们是什么,并能清晰的说不。
我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定型的?还容易受他人影响?有自己的系统吗?
这个部分我依然没有清晰。
我并不能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信念并坚守。我不能区分信念与执念的差别。
被质疑时很容易怀疑自己,但是在别人那里很难找到自己。常常说别人是面镜子,是自己的投射,但是这样的投射看到的永远是破碎的自己,我们难以认识自己的时候可以通过投射去感受自己,但是这样的投射本身就是一种追逐。离自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这个也是绘画和沙盘虽然是很好的技术但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的原因。
如果不通过投射认识自己,通过什么?
自我建构论。通过自我选择来建构,面对世界的种种,我们在趋利避害的原则下选择了什么。我们认为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有的时候就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虽然熟悉的未必是正确的,陌生的未必是有害的。但是我们对世界的探索总是从熟悉的东西开始。就像团队活动里的破冰,我们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会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或者我们觉得可以亲近的人在一起,在特定的活动里重新认识他人,连接的关系才可能去改变。当我们用熟悉和陌生作为安全线的时候,正确和错误不能和熟悉与陌生画等号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就开始了。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吧熟悉的不正确的划分出去,把不熟悉的但是正确的接收进来。在这个二次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先靠近熟悉的,后选择正确的的,这种趋利避害中的矛盾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一直都是在选择熟悉的,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的选择有的时候就是盲目的。
这样的选择建构的思想就是充满矛盾的,我们自信我们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动摇。如果我们熟悉的都是来自正确的(环境),那么选择熟悉的约等于正确的时候我们建构的自信就会更好。而这个熟悉的不仅仅是大环境的问题,而是具体给予我们的感知,也就是最先植入的信念。我们不断地在心田里为这些信念浇水,滋润他们。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始退化,记忆开始减退,你会发现,留下的是哪些我们付出了深刻情感的记忆最后消失,我们好想抓住这些情感,抓住这些记忆。我们只有不断重复这些有情感的活动。这个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外界一直要求你做什么,但是不能建立情感的东西,你的心里是非常拒绝的,虽然也许很有意义,但是忘的也很快。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多愁善感,患得患失。
又回到开始,我是怎么建构出来的?是我的选择,我是盲目的,我常常选择的是熟悉的,不是正确的,因而我常常怀疑我的选择,我不太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此常常希望他人可以给我拿主意,因为可以帮助我分别对错,同时也少了份担当,事实上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领航人,也很难找到。于是常常陷在选择的两难困境中。我希望建立的同伴支持,就是希望可以在团体里真实展现这个困境,在有更多元的选择中去选择更有利的,有的时候看书的目的也是看看他人在相同问题上的选择是什么,给予自己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什么是需要?在快速发展有更多选择机会的世界里,你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熟悉的越来越多,熟悉的不正确的越来越多,陌生的正确的越来越多,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本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本能的反应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对本能也发生了质疑,那我们的自我建构什么?
自我存在出现了危机。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不熟悉的尽快变成熟悉的,不断扩大个体的舒适区。我们不是走出舒适区去适应社会,而是扩大舒适区去适应社会。
刷存在感就是扩大舒适区的过程,有的时候刷存在感的时候有人回应的连接就是在建立舒适区,不刺激难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各自刺激活动不断出现。
个体觉得舒适的,也根本不在意他人的反应。
我们生怕在这个社会里被遗忘,如果自己不蹦哒一下没有人关注你。
我们的命运在于我们一次次的选择,不断的建构自己,建构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证明我们是存在的,存在就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是狂野里的一颗小草,自然枯荣,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生而为人,就是在搭建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是在动荡中建构心理的平衡。人的这种特质究竟想表达什么?
趋利避害的选择中,人也在不断进化,在不断陌生的的选择里,不断去破冰,学会判断,打破遭遇陌生时的慌乱和恐惧,去快速建构新的秩序,如遇全新的世界,必须建构全新的自己。
如果遇见,那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