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学古本序( 戊寅)

2023-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嵘读书

《王阳明全集》第七卷-----《文录四》第19篇《大学古本序 》(戊寅)

原文:

《大学》之要,诚意 而已 矣。诚意 之功,格物 而已矣。

诚意 之极,止至善 而已 矣。止至善 之则,致知 而已矣。

正心,复其 体也;修身,著其 用也。

以 言乎 已,谓之 明德;以 言乎 人,谓之 亲民;

以 言乎 天地 之间,则 备矣。

是故 至善也者,心之 本体也。

动而  后有  不善,而  本体之知,未尝  不知也。

意者,其 动也。物 者,其 事也。

至其 本体 之知,而 动无 不善。

然非 即其事 而 格之,则亦 无以致  其知。

故 致知 者,诚意 之本 也。格物者,致知 之实 也。

物格 则 知致 意诚,而有  以复  其本体,是 之谓 止至善。

圣人 惧人之 求之 于 外也,而 反覆 其辞。

旧本析 而 圣人之意 亡矣。

是故 不务于 诚意 而 徒以 格物者,谓之 支;

不事于 格物 而 徒以 诚意者,谓 之虚;

不 本于 致知 而 徒以 格物 诚意者,谓之 妄。

支 与 虚 与 妄,其于 至善 也 远矣。

合之 以敬 而 益缀,补之 以传 而 益离。

吾惧 学之 日远于 至善 也,去分章 而复 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

庶几 复见圣人之心,而  求之者  有  其要。

噫!乃若 致知,则 存乎 心;悟 致知 焉,尽 矣。

译文笔记:

《大学》的要领,不过就是诚意而已。

(诚心诚意致善,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呢?)

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而已。

诚意的极致,就是止于至善而已。

止于至善的原则,就是致良知而已。

(最后一句,止于至善的原则,就是致良知而已,回答了第一句,《大学》的要领,不过就是诚意而已,诚心诚意致善,善就是循良知而行为善。)

正心,是恢复心的本体;(也就是克除私意)

而修身,是从用的角度说的。

(也就是怎样才是真正的正心了呢?那就是知行合一,在内(无形)与在外(有形的显现)。

正如说你勇自律:你坚持规律的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保持精神饱满内心富足。自律是锻炼、健康等这个词是无形的表达,然尔锻炼、健康等是自律的有形体现。正心是说其无形的一面,修身说的是有形的一面,或者说展现与外的意念或者是行为。这里和的形即外显示出来还要强调:无论是“意念”还是行为,原则都是“慎独”,而非其他人看见,不能理解为他人看见的或能感受到才叫外显)

对于自己而言,称为明德;对于他人而言,称为亲民;

(这一句大概是对应《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对已的行为而言),在亲民(对他人的行为而言),在止于至善。(对于精神而言或是形而上来说,也就是慎独对于内心而言,也就是说明明德,与亲民都是心之发动而非义袭而取)

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包罗万象。

因此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原本的状态(所谓悟性具足)

心发动之后,有善,有不善,而本体的良知是不会不感知到的。

(这一句就是我们在初入门时如何修心的一个关键点了,修身的时候重点是去体悟良知,而非看外在我们的行为表现成果。)

意,就是心之所动。物,就是意之所在。

能够致得本体的良知,那么所有的意之所动就没有不善。

但是如果不就着这个事儿去格其不正以归于正,就无从去致良知。

因此说,致知,是诚意的根本。格物,是致知真切笃实的地方。

物格,则知致了,意诚了,本体恢复了,这就叫止于至善。

(这句话就提醒了我们如何致良知,那就是时时刻刻格物,物格即指格其不正归于正了,物格了,说明 意诚了也就是你已恢复心之本体了,致良知了,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止于至善了。但是,我们修行者要明白,致良知是动态的,你格了一物,只是此时你致良知了,只是当下,而非对你这个人的一个定论。因此我们是需要终身成长的,终身修行的。就好像平时说君子小人一样,君子小人不是对整个人生或是某群人的分类,而是每个都会经历的不同时刻而已。遇之一事,你的心念或行为依良知(也就是善良)而行,你此时就是君子,遇之一事你的心念不依良知(善良)而行,那么此时你就是小人。

圣人是因为担心为学之人向外求取,所以才把这一段功夫反复的说。

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拆开来一个个分析来讲,圣人的本意就全丢掉了。

所以说不以诚意为本而一个一个事物去格的,就是支离;

(不知道为人是求至善的去格各物,就是支离。例如人学技而无品。例如一心一意去喝酒,不是所有的一心一意都是达至善;又比如一心一意去读书,不闻窗外事,此时父母劳作或其他重要事情需要帮助,你仍然只是一心一意去读书,只为读书而读书,此非达至善,此非致良知)

不真切的去格物,而只是一味的向内诚意的,就是虚寂;

(只一味的空谈善良而不去真正行动的就是虚寂,例如不践行承担责任而空学文字会背会说会写)

没有致良知作为头脑,只是想着一心一意去格物的就是妄。

(把致良知作为头脑,就是指致良知是定海神针。如果在修身践行中,你确实是本着达至善而去认认真真去格每一物,人活在世,何为善?何为不善“哪种程度为”合适“哪种适度为”过分“,每个时期,每个区域,每个民族,每个当下都会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准则,你按哪个标准去坚持,你按哪个准则去执行,你的所谓的”善“,如果不把致良知作为头脑,做为定海神针,你所有的行为非达至善,非致良知,这就是妄,根本就达不到至善,根本就达不到致良知)

无论是支,还是虚,还是妄,都离着至善太远了。

没有头脑,非要加个对事物的“敬”字,反而更加累赘了,

在古本之外又补充了传,反而更加支离了。

我实在是担忧为学之道离至善越来越远,去掉了分章而恢复《大学》的旧本,依靠原有的篇章,来引申他真实的含义。

(傍为之什。 的‘傍’是在.....的旁边。什,释也。意思是:在旁边添加注释)

也许可以再次体悟到圣人的本心,也让求学之人得到要领。

哎!至于致知,主要在于用心;能体悟到致知,就都明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