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营二连【读书感悟】教育

以教育者的身份看中日小学教育的那些不同 ——《日本国立小学365

2018-08-22  本文已影响170人  九月流云

前言:

正值暑假,我真正过起了休养生息的生活。近日,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的速度慢了下来,刚读到夏篇,抽空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否则,就会贪多嚼不烂了。

承接着上次笔记,这次读书感悟从吉利的数字“6”开始。

6.上学的目标

在中国,普遍觉得学习好是上学的最大目标。而日本学生对于上学的目标却有不同的认知:日不光是学习好,更是要交朋友。所有日本人都会唱的一首歌中《上学以后》,有一句歌词就是“上学以后,能交上一百个朋友吗”?

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科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掌握社会常识,积极参与扫除、配餐等各种活动,还有交朋友。

书中介绍了一个从上海到日本的女生,爸爸是日本人,妈妈是中国人,妈妈习惯了中国式教育,只抓学习,在家里对孩子盯得很紧。这个女孩到日本后,学习成绩的确非常优异,但总挨老师批评,得不到学校的认可。班主任告诉了孩子妈妈:日本的学校注重综合培养,学习好是要肯定的,但不是唯一指标。

作者有位东京大学毕业的朋友曾提醒她,不要给孩子灌输“理科就要学医、文科就要当律师”的观念,走入社会之后,比学历更重要的是体力和交流能力。

【联想】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这样表述我国的教育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文字表述上看,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关键,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点,相对来说就削弱了一些。而对于学生本身,从家庭、学校的角度,也基本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好不好。有时,评“三好”学生,也有的老师图省事,从学习成绩排名来分配三好学生名额。使“三好”就成了“一好”。

我认为,那些只会学习的孩子,将来踏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就差。而那些动手能力强,那些与人相处能力强的孩子,才会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能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7.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日本培养学生兴趣是从小学的俱乐部开始的。俱乐部活动是教学的一部分,除了深入兴趣,还有做事方法的指导和人格的培养。

俱乐部活动从四年级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年即将结束时选定新常年要参加的俱乐部。可以每年更换、体验不同的俱乐部,也可以一直参加同一个俱乐部,但每个学生每次只能参加一个俱乐部,因为学校规定的每次俱乐部活动时间只有一次,每年10次。

在俱乐部里,老师只是顾问,不决定活动内容。如果学生有什么需求,老师会给予配合,并提供信息和建议。

活动计划由全体参与者讨论制订,制订之后,俱乐部成员开始深入探讨大家的共同兴趣,一年活动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要针对活动实践做总结报告,并一一演讲。

通过俱乐部活动,学生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联想】日本小学的俱乐部有点像中国的兴趣班。但在中国,课外的兴趣班如舞蹈、声乐、器乐等都要收费。

我认为,日本的学校俱乐部也像我国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是,我国学校的校本课程,还是由教师或有特长的家长一任教,活动内容由执教者说了算。

当然,我国的校本课程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一次,活动时由活动指导老师做好记录, 留好照片,以备检查。

这样看来,我们的课程,虽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些兴趣特长,但还是没有充分放开,没有让学生以完全动能的状态参与其中。

但我心存疑惑:我们国家选修课有指导老师,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们一些东西。但在日本,完全以孩子为主体的兴趣班,没有大人指导,他们的水平能高到哪儿去?

8.母亲是一种职业

在日本,母亲是一种职业,也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日本主妇是家里的财政大臣,还负责培养和教育孩子,比先生的能力更全面。

作者在此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缺乏的还不限于大学程度的教育普及,更是有关社会常识的基础性教育。在日本,道德教育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完成了,而且是由孩子的母亲主导完成的。

日本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她不仅需要具有裁缝、书法、手工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

日本小学生的妈妈首先要具备便当制作技能,让孩子理解传统的便当文化和体会母亲起早做便当的辛劳和用心,培养感恩之心。

【联想】在我国,全职妈妈并不很多,绝大多数妈妈都需要在职场打拼,与男人一样,为生活而谋生。特别在中小城市,这样类型的妈妈就更多。中午,家长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一律住在学校周边的托管班里。一日劳累后,回家哪还有教育孩子的时间?就是孩子的作业,有些家长也是不管不问。更何况更细致、更系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呢?

因此说,家庭教育是更早于学校教育的一种基础教育,孩子的性格、人格的形成,都有着每个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是,要在我们现时的民情下,让妈妈们一心只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确实是难以实现的。

9.午餐也是教学

学校午餐叫“给食”,不是简单的吃饭,课表里写作“给食指导”。午餐是一天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午餐课。

给食是学生自己配餐、送餐,由几个学生值日,每周换人。配餐后有些剩余,学生可以要求添加饭菜,但必须等到午餐开始40分钟以后,因此,吃得太快也不能提前加饭、加菜,鼓励细嚼慢咽,珍惜食物。

对于食物过敏的孩子,学校会为其单独做午餐。例如,一个不能吃虾的学生遇到午餐有虾的日子,学校会这样安排:其他菜品都一样,只是虾用替代品,不会简单地去掉有虾的菜品,而且,替代品的营养程度与虾相当。如果有学生对多种食物过敏,哪怕一天遇到有三种,学校也会单独做三种替代品。

学艺附小的厨房特点是不迎合孩子的品味,而是按营养思路做饭。营养师说,因为是小学,孩子年龄小,适应性强,即使有不喜欢的,总吃就能慢慢习惯和接受。持续重复一些日常小事,慢慢地便形成了一种素养,养成了一种文化。

【联想】日本学校的营养必须持有营养师和教师双重资格证书。不像中国,一个没有膳食专业知识和学历资质的人也有可能初录用为学校食堂的大师傅。

而且,中国的食堂,一般都是承包给外人的。学生吃饭,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餐,不讲究营养搭配不说,吃完后餐盘统一送归某处,就可以一走了之,不用再自己洗刷碗筷,不用挂斗垃圾分类,更不用着统一的用餐服,用自带的餐垫……

这样看来,我们的学校用餐,仅仅就只是用餐,谈不上教学,更谈不上文化。放眼望去,一群吃货而已。

10.学生委员会是学校活动的主力

学生委员会是参与学校工作的一些学生群体。新闻委员会负责编辑报纸,学生委员自己选题、编辑、排版、制作;图书委员会负责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籍,策划和组织读书月活动,并制作读书海报……

学生委员会通过竞聘产生,宗旨是学生自己动手做事情,目的在于让全校同学能够更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委员会的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和运营。

学艺附小有运营、集会、运动、园艺、科学、环境、饲育、信息发布、报纸、美化、图书、广播、保健、国际交流等十几个委员会,各委员会肝癌同的活动以充实校园生活 ,委员们与从策划、组织、实施等方面得到了能力的锻炼。

委员会的活动要有活动记录,包括参与的心情和反思,还有观察老师写的评语。反思结果需要自己填写:是否带着责任感做了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是否坚持做到了最后?工作中和同学商量了没有?对各个工作环节是不是都下了功夫?对同学的工作是否提供了帮助?参加委员会活动是否快乐?整体感觉如何?等等。

委员会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反思留下经验。反思项目的具体化让学生成长,体现了不仅有“教”,还有“育”的教育特点。同时,委员会的活动也体现了从学生策划到参与、反思的完整教育程序。

【联想】我们国家学校里也有学生会。我读高中时,还曾是学校学生会里的文娱部长。但我印象中,也只开了一次全体学生会的会议,周末去各班督查了几次文娱活动而已,并没有实质性地去为学校做什么。

而现在一些小学里的学生会,更多地也是在学生处管理下,具体地实施一些检查卫生与执勤的任务,责任心是培养起来了,但一些工作完全是被动下做的,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出他们是学校主人翁的意识。

【小结】从学校的教育目标、从学生上学的目的,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母亲在家庭中的教育作用,从午餐体现出来的教育与文化,从学生委员会的策划与运营,这几个方面,确实体现出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一些不同。

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有些我们是可以借鉴和改观的。

其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采取成人指导,学生为主的模式。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自主。

其二,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其三,完善学生会组建与策划、运营机制,让学生发扬小主人翁的精神,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校建设得更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