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中有书,书中有图 | 道教的各种符应如何解读?
我们都知道,符篆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面对那些曲屈盘纡、似图非图、似文非文的符,我们只觉得神秘莫测,要说解读,简直无从下手。
目前常见的符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有时还有神像及八卦、河图等等,这些成分或单独构成符,或相错杂。
知道这些构成符的元素,按理可以摸索出符的构造思路,然而这些符经过数代传承之后,后辈们多会画符但不能解读符,多少有些遗憾。不过,根据一些早期的符图,我们仍可对其中的原理、规则作些解析。
陆修静曾指出:
“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语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录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
他用“都匠符”举例说,这道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叠一遍罢了。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态,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成尚是比较简单的,文字变形厉害的符,就很难解了。
据葛洪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
从各种迹象看来,早期道符多数尚比较质朴,熟悉旧符的尚能解读,但到了后期,除了构符者亲口密授,恐怕再难读出声音了。
造符的另一个路子,是以尊神“名讳”或形象为厌镇,这点比较好理解。但还另有一种思路,是以揭示邪魅真相为主。
比如有一道治腹痛符,实为“魅”字的变形。“魅”乃居于山间水泽的鬼,而“魅字符”的构造中向我们明示了一鬼躲于山间水中。为什么要造出这样的符呢?原来,道士认为,“子知鬼名姓,鬼自趋走,不敢害人。”知道了鬼的姓名,鬼就自动回避不会害人,所以在驱鬼的咒语中也多有自称知道鬼的姓名,威胁鬼赶快逃离的,一旦被人叫破真名,便无法再掩人耳目。
同时,与揭破鬼魅真形的思路相近的一种符法,是在鬼魅之上加以镇厌、厌胜之物。这类厌胜之物有星图、缚鬼的韦索、五石、弓矢等等。
从汉代道符形成起,历代道教徒对之不断改进,不断丰富,其结构也愈益复杂,到了唐代,有人总结符的结构说:
“然此符字,本于结空,太真所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符者,通取灵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白诠量之旨。图者,尽取灵变之象。然符中有书,参以图像,书中有图,形声并用。而三洞经中,符有作今字者,此亦如古文《尚书》有与今文同者。”
这里说的“本于结空”的符字,便是云篆。魏晋以后的符,以云篆为主干,参以历代通行文字的变形,再杂以各类星、神、人乃至山川地形之图,仙音道韵之谱,愈益复杂,解读更加不易,其中若干读法早已失传,无从求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