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变得“自以为是”的时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征兆
浅思考给我们一种错觉:它可以让我们对某个话题津津乐道、谈论起来口若悬河,但事后证明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每周都会去大学城骑共享单车。
重庆市主要是3D地形,而在大学城一带,有很大一片平原地区。这里不仅是各种高校云集的地方,同时也是ofo和摩拜单车在重庆厮杀的主战场。
骑车的时候,我常常跟朋友介绍说:ofo轻便,但不够结实,很多车都被损坏了;而且,老版本的车没有定位功能,只能靠运气找车。但摩拜不同,不但车身结实、便于寻找,运气好还能骑到“红包车”。
于是,我下结论说:重庆的共享单车,将会是摩拜的天下。
我以为自己很懂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但后来发现,这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浅思考罢了。
什么是浅思考?
我觉得,“浅思考”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思维方式,它基于事物的表面、没经过验证就得出结论,并且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举个例子:
当我看到许多ofo都没有智能锁、没有定位功能,而且不如摩拜单车结实的时候,就断定它不如摩拜,这是浅思考。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推出的ofo都装有智能锁和定位功能,也不知道其实很多人不喜欢笨重的摩拜(所以后来摩拜推出了轻骑版:Mobike Lite),就忙着下结论。
就像有的女生遇到一两个渣男,便认为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渣。
这就是“以偏概全”。
再举个例子:
第一批ofo为什么没有安装智能锁?我以为他们穷;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
在刚刚投入市场的时候,一辆摩拜的造价接近2000元,几乎是一辆ofo的三倍。所以,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摩拜每投放一辆车,ofo就能投放三辆车。对粉丝来说,当他们想骑车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小黄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当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的时候,就算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ofo市场份额远甩摩拜(数据来源:QuestMobile)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平时刷公众号、刷知乎、刷朋友圈,每天获得的观点都非常多、而且杂。昨天还听罗辑思维讲“U盘化生存”,今天罗胖就食言了,说:“我当时是那么想的,然后改主意了,我进步了。”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说:“技多不压身”,明天忽然风向一转:“知识焦虑来了”……
其实,这怨不得别人。
别人抛出一个观点,是基于他的经验、思考和预判;如果我们盲目就接受了这个观点,或者仅仅是了解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就轻易相信、或者妄加评论,最后很可能会坑了我们自己。
现在问题来了:
有人说——知识可以变现;
有人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力;
有人说——写作、演讲和PPT是通用能力……
请问,你相信什么?你看到的逻辑是什么?
最后,附上我对“共享单车”的思考过程对比:
浅思考:
1.ofo没有智能锁,不能定位,差评!
2.ofo后来有了智能锁和定位,还不错!
3.摩拜很结实、可以定位、损耗低,发展很好!
4.但我看到ofo越来越多了,说不定它会比摩拜发展的更好……
深度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共享单车?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锁、定位功能;
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环境问题:低碳出行的需要,而且不堵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火?
政府支持,绿色出行;
满足“最后一公里”,坐车到不了的地方就骑车;
物联网的入口;
共享单车为什么如此疯狂烧钱?
资本的介入:阿里、腾讯分别接入共享单车,为未来布局。
ofo如何抢占先机?
1.从学校发迹,抢占学生市场;
2.第一批小黄车坏了没关系,大不了先烧3个亿,目标是快速抢占市场;
3.轻便易骑,口号是:“骑时可以更轻松。”
摩拜如何跟进?
1.智能锁,丢失率低;
2.车辆结实,损耗低;
2.定位找车非常方便。
共享单车面临的问题:
1.丢失率和损坏率,总有刁民想害朕;
2.意外事故的赔付;
3.乱停乱放。但如果使用“电子栅栏”功能,不仅成本高,也丧失了“随处可停”的优势;
4.潮汐现象:车站扎堆放,其他地方又很难找到一辆车;
5.还没找到盈利模式,一直在烧钱。
橙黄大战:
ofo:联合阿里,支付宝APP接入,与“滴滴出行”合作,提供“出行一条龙服务”;
摩拜:联合腾讯,微信接入,开发“专车”功能,未来可能会做平台,提供美食、旅游等服务攻略。
预测:
很可能会像滴滴大战那样,ofo与摩拜合并成一家寡头。与其互相撕逼,不如一起联合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