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创新》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自得之乐

刚刚读完《被误读的创新》,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的确震撼到了我,让我对创新、创造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首先告诉我们,创造很寻常,我们目前的成就都是从早已被遗忘的人们那里继承来的创新所构成,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人与人之间就创造性来说都是相同的,作者在这里用了一句非常精妙的话来描述这一点: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像达.芬奇、莫扎特和爱因斯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创造就是工作,简单而又困难,我们应该突破自己的枷锁,从现在开始创新。

 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去创造?作者首先否定了人们对创新的偏见,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灵光一现,作者解释说那么传说中阿基米德“尤里卡”的叫喊并非来自“啊哈!时刻”,而是单纯地因为欣喜----用寻常思维解决了一个问题的那种欣喜。就如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可能砸中任何人,但只有牛顿会因此发现万有引力。作者明确了创造是像散步一样思考的结果,决定能否成功的不是步伐的大小,而是迈出了多少步。左脚,问题。右脚,对策。一直重复,直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们的头脑不会飞跃,创造就是思考的结果,由一个问题引向一个对策,再引出下一个问题的渐进的步骤。作者特别拿乔布斯举例,乔布斯的秘密是他永远不会满意。他将他的一生都倾注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行不通?”和“应当作何改变才能让它行得通?”

创造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那么如何去面对理解创造的逆境呢?首先作者就告诉我们了,决定我们是否会成为成功的创造者的不是我们有多少聪明,多少有天赋,或多少努力工作,而是我们如何去应对创造中的各种逆境。首先我们不能放弃,创造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改变,从失败中找到解决办法。作者用了很多大师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感觉塞廖尔.贝克特说的最好:“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每一次失败都比上一次更好一点。”;其次要学会说“不”,说”不“不仅能守住创造的时间,更是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它是让我们保持前进的按钮;最后,创造就意味着改变,对新事物说“不”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在面对失败、面对质疑甚至是反对的时候,创造者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更要战胜自己的抗拒。为什么改变世界这么困难?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愿意被改变。

如果你了解了创造,也在努力创造,那么如何能更好的向前迈进呢?作者提出要保持“初心”,只有保持“初心”和初学者的心态,我们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到被忽视的东西。看见意料之外的事情。作者指出,要变得有创意需要完成两步,第一步,成为一名专家,那就意味着你在你从事的领域必须是一名专家,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吸收了前人的所有创造结果,站在了该领域的至高点。接下来你就需要观察、思考、尝试,失败、再尝试,最终完成创造。而这就需要第二步,保持初心即初学者的心态。作者在这里证明专家都有“无意视盲”的问题,同时思考的方式被完全“范式”化了。所以要保持初学者心态,了解你的假设,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改变任何事情。

接着作者还阐述了创造的动力,当我们创造时,我们收获的是我们的特殊之处,我们的本质。心理学家R.A.奥河西列出了创造的八个动机:对掌握、不朽、金钱、认可、自尊的渴望、创造美、证明自己、发现潜力在秩序的渴望。有些回报是内在的,有的是外部的。创造的动力只能来自自己,也就是内在的动机,在每一个创造者的人生中,无论他或她的创造领域是什么,都会有一个时候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成功的。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别的事务吸引时,我们必须对它们说不。作者引用了艾伦的生产力来说明创作的两大障碍,第一条是关于时间的重要性,第二条真理是确认内在动机是唯一的动机。创造是孤独的,是漫长的,创造就是要选择、迭代和抛弃。

最后作者用“再见了,天才”结束本书,创造不是天才的特权,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所有人都拥有创意。创造之于人类就如飞翔之于鸟类,它是我们的本质,我们的灵魂。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我们的创造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所有创造者的而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个真相:创造是非凡的,但造物者都是人类。你就是下一个创造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