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
身边有太多太多的人(当然主要是我自己)在教养孩子方面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力。这甚至已经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一大肿瘤。一直以来,我也在不断地看、读、思、写,期望能从困局中找到哪怕是些微的破局之曙光。
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也是值得多读多借鉴的枕边书。这本书介绍的是一种相对省心又非常高效的“法式粗放育儿法”。它可以给我们这些焦虑的,无私奉献的、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中国爸妈一个很不一样的育儿新角度、新思路。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也希望能多多借鉴吸收的有这几块内容——
①怎么平衡爸妈爱自己和爱孩子之间的度?
②怎么用最简单的原则教出懂事的小孩?
③孩子太依赖,不独立怎么办?
④如何让孩子有情绪自控力,容易融入社会生活?
确实,作为职场中人,在单位,工作未必能在毫无挂碍地完成,回到家,该用在家庭、家人、家务上的精力可能就会相互掣肘,于是爱工作、爱自己与爱孩子之间难免会掌握不了那么完美的平衡,这可能是许多爸爸妈妈无奈无语的地方。
明明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不遗余力的引导教育孩子,可孩子还是慢慢的朝着熊孩子的方向发展。为啥“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只是别人家的,只存在于传说中,自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不让人省心呢?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你会悲哀的发现,要么他越发叛逆,你指东他偏往西,要么唯唯诺诺变成了妈宝男妈宝女,啥啥都依赖你。
又或者,这孩子简直就是一混世魔王,情绪来了不管不顾,非要把天捅出来一个窟窿不可,你会越发担忧这未来上学了、未来走上社会了,可怎样游刃有余的与他人相处呢?总之自从当了妈之后,你就越发的焦虑,看到“妈”这个字,不就是一个女子做牛做马吗才成为妈吗?你不由的陷入孩子小你焦虑,孩子大了你还焦虑,这漫无边际的焦虑何时是个头啊?
那这本书就给了4招——
一,独立。二,界限。三,启迪。四,平衡。可以概括成一句:“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
比如,想要让孩子远离危险,让孩子不长成熊孩子,你一定要知道界限理论。
所谓确定界限,就是定好规矩,《正面管教》里说的“温柔而坚定”,其实就是规矩。换句话说,不要对孩子好到没边儿了。你要定好规矩,在这个规矩之内,孩子怎么折腾都行。如果他坏了规矩,你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爸妈是爱你的,但是,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关于这一点,孩子越小越是定规矩的黄金时间。别等着孩子都已经到了叛逆的年龄,才后知后觉的给他定规矩,怕是有点亡羊补牢了。
从书中我才知道,界限这个理论竟然卢梭是他的奠基人。
卢梭的界限理论可以总结为四个重点:
1.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2.有界限才有安全感;
3.让孩子善于等待;
4.父母才是老大。
掌握“界限”能有效保护孩子安全及避免教养出熊孩子。因为界限,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的。知道界限在哪里,孩子才会明白世界不是绕着他转,并且他能在界限里获得安全感和自由,爸妈也能因为界限而获得自信以及权威,而最常见的定界限方式就是让孩子等待,不要实时满足,这有利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素质会更强。
我这会儿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当我屡次跟孩子因为她上不上补习班、背不背书、要不要早起、该不该自己洗自己的衣服等等一类的事情争吵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挑战我的权威。因为在她足够小的时候,我没有给她指明界限,没有树立起我作为家长的权威,自己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吞,同时对孩子也是一个伤害。如今儿子是树立权威的最佳时机,可千万不能再错过了。我不能带孩子下楼的时候不管不问,没有交代他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怎样跟别人打招呼是有礼貌的,怎样说是无教养无修养的,结果等到遇到突发情况孩子童言无忌的说出了让大人难堪的话,做出让大人瞠目结舌的事,劈头盖脸就呵斥,甚至打骂,或者遭遇危害自己安全的事儿,怕是再心疼也来不及了。因为孩子已经没有界限、信马由缰惯了,你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今突然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孩子能不委屈吗?它的界限感、秩序感一刹那就被破坏了。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最缺陷的。因此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其他三个方面我个人觉得都是建立在有界限感有边界的基础上。
就比如说启迪,是在安全的界限内,给孩子更多的机会,鼓励他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认识外在的世界,磨炼内在的力量。
就像我们所搞的教育,应该是点燃是唤醒,是鼓励孩子们发现,启迪孩子们研究探索。不能一味的塞、填、扣、bia、抓,搞到最后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圈养成毫无生机、毫无活力缺乏探索追问的家养式小鸡小鸭小鹅。
所以说不管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我们大人可以做的就是带他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认识世界呢?给他“界限”,就是给孩子定好规矩,坚定执行,这样,孩子不会触犯界限,还拥有了界限内的充分自由,反而可以放飞自我。同时,经常“启迪”孩子,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做感官的体验和磨练心理素质,才能更了解自己,热爱生活。做爸妈的要切记:不要孩子至上,让孩子的生活和爸妈的生活平衡,也让孩子的限制和自由平衡。
也就是说“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