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
2019-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帆风顺_6325
真想不到,一篇教学实录也能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读出了于老师对全文的整体把控能力。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一,谁的和谁的爱如茉莉?二、茉莉有什么特点?三、父母之间的爱表现在哪里?三个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第二次读,读出了于老师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与突破方法。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简单,一问一答即结束。第二个问题是难点,学生通读课文后从文中找出。第三个问题,即使难点又是重点,于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了三步走。首先找出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的句子?学习对象直指第三自然段。接着找出爸爸对妈妈关爱的句子?学习对象直指第四自然段。最后找处爸爸妈妈的互相关爱的句子。学习对象直指第五到12自然段。
第三次读出来于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在解决第三个问题的第一步时,于老师引导学生读句子,找词语,再齐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学习第三个问题的第二步时,来了一个小结,解释了课文题目。学习第三个问题的第三部时采用的是问答的方式。学习14,15自然段,采用的是齐读,指名读的方法,为了升华情感。
第四次读出了疑问。当学生的答案很多,而且也很正确,老师无法一一写在黑板时怎么办?拿问题二来说,老师板书的词语是“”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其实我觉得“清香”也是,如果学生答“清香”时,老师要不要板书出来?问题提出时,老师留给学生多长思考时间合适?如肥皂泡一课,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肥皂泡美丽的句子,是提出问题就该提问,还是提出问题过一会儿才来提问,我多长时间提问?应该在哪个地方读读几遍,怎么读?肥皂泡应该在第几自然段读?读几遍,用什么方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