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成长情感故事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为什么我一再被劈腿

2016-06-20  本文已影响1971人  静沐如心

在开始前给大家讲个发生在咨询室里的故事。我有个来访者,女性,白领,长发飘飘,优雅的的江南女子。她的气质和性格,别说普通男人见了垂涎三尺,就连是女人,也会不由赞叹其智慧与美貌并存。但正是这样一位被公认为美人的女子,她的几段感情都以悲剧收场。并且,结局都是因第三者插足。事实,第三者介入在当今社会的情感游戏里再正常不过。但是,发生在这个姑娘身上的故事,像是经历狗血电视剧一般戏剧性。

第一段感情,在大学里,当初被认为金童玉女的一对,在1年后被爆出男方劈腿她的室友。第二段感情,在工作中与男方渐生情愫,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她无奈地发现男方劈腿最好的闺蜜。
最近一段感情是相亲认识的,在与对方交往10个月后,她打算跟这个男人白头偕老走进婚姻了。然而,就在她做这个决定后不久,又发生了类似劈腿事件。一天,因公司临时取消出差行程,她想给他一个惊喜,却让她看到了另人难以释怀的一幕。她的姐姐靠在她男人的肩膀上哭泣。当初的她大脑一片空白,她不想听任何解释,只是觉得恶心,想尽快离开。她觉得自己的情感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总是以被劈腿告终。

故事讲到这,也许你一定会觉得这太荒唐了,但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甚至每天都在变着戏码上演着。这个姑娘的三段感情最后都因第三者介入而不了了之。但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男方劈腿的对象都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后一段甚至连亲姐姐都牵扯其中了。也许你还在这个故事里同情当事人,为她的遭遇愤恨不平。但是,作为咨询师,我们不能掉在她演绎的故事里,我们要跳出她的生命脚本,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对方去澄清一些事实。这一段旅程要直面很多你并没意识到或者根本不愿承认的苦痛事实。

14424KU026150-23546.jpg

在关系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结合,也没用无缘无故的离弃。作为女性,听到这样的遭遇,我也一样为她感到难过。但在几次的沟通和咨访关系稳固后,我要与她一起走上自我探索和成长这个艰难的旅程。踏上这段旅程,意味着我们要回到一些创伤事件,也许要再一次经历和直面当初的痛苦,甚至还要看到一些被我们歪曲的事实。让她清晰地看到,表面看起来她是感情的受害者,而事实这一切都是她因为自己需要通过这一次次的创伤体验去经验儿时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为自己歪曲的渴望寻找合适的出口释放,直至她的内在真正地看见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才能终止大脑的各种对生命脚本的演绎。

我们在一次次地沟通中回溯了童年的往事,梳理了与父母以及姐姐的各种关系。在我的经验里,如果不涉及前世业力和家族系统的部分,她的能量大部分是卡在童年。因为从她的情感遭遇来看,她频繁地被最亲近的人插足感情,每次在事发后选择逃避现实,然后自怨自艾。这都与童年期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相关。

也许你好奇她的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与其去挖别人的伤疤,不如一起来看看,为了成年后,免受内在小孩创伤之苦痛,童年期(3-6周岁)需要得到哪些心理营养。在童年期,主动对内疚是自主与羞怯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期儿童变的活泼。有更大的能量,自己能做出判断,并提出很多问题。这时期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的:1. 在内心里建立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形象。2. 对于自己能力的正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如果这两个部分没有完成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在三岁之前,自我意识还没有真正地发展,认为跟妈妈是一体的。在三岁以后,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自己的形象,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发现原来我是我,妈妈是妈妈。但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完成的话,有的人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而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变成了父母希望的样子。其实中国人的“界限”感非常模糊,其实是跟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和整个文化的背景都是有很大关系。

Paste_Image.png

在上面的案例中,这个女孩就是没有建立自己的形象。建立不起自我形象的人,尽管在别人眼中,非常优秀,能力强,但她对自己的评价依然很低,她需要别人不断地给予肯定,而且最主要的是,她的价值一定是要依附在他人之上才能体现,面对最在乎的事,在这个案中,关系是她所在乎的,所以,每次发生冲突,她都不觉得自己有能力独立去处理。当她有这样的内在信念时,每一次与对方产生矛盾,她就回避,第一时间她想到的就是与双方都非常熟悉的人来进行调和,同学、同事、家人都是她所能依附的对象。因为她觉得她最亲近的人能解决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她也能解决。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认为他们是一体的,就像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一样。所以她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形象,也没建立起他人的形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她现在这种低自尊、低价值感的情况?
首先,她是家中的幼女,所以从小备受保护。很少有让她主动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从小父母就给她灌输你不能完成的事情要向姐姐求助,她能帮你解决的思想。

其次,因为她的出现,姐姐在家的宠爱减少了很多,所以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姐姐也很辛苦,一方面要跟妹妹争宠,事事优秀,让父母满意,另一方面虽然内心“讨厌”这个妹妹的到来分走了父母的爱,但是她清楚知道只有保护好这个妹妹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所以对妹妹无微不至地呵护,这就又一次强化了来访者自己没能力处理冲突这一信念。

然而作为独立而完整个体,她的内心也是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渴望掌握主动权的需求,但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在那样的环境里是不能被听见的,这种内在渴望的压抑,正是内在小孩创伤形成的开始,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次次的事件,不断地加深了伤痛,验证了内在小孩的信念,这也是导致她如今这种感情现状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这个关系里,来访者对姐姐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她对姐姐有愧疚,因为她能感受到姐姐的失落来自于她的出生让姐姐不再像以前一样得到父母的关注;另一方面,她也愤恨有这个能干的姐姐让父母看不到她的优秀。因此,她一方面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她都活在姐姐的阴影下,另一方面又很爱她的姐姐。成年后,她已经把姐姐这个身份泛化,泛化到生活中与她亲近,对她好的其他女性身上。她要通过这样的悲情故事一次次地去体验这种对这类女性又爱又恨的情绪。

同时,通过劈腿的事,让其他两方都对她产生深深的愧疚,然后又一次印证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她的幸福都是别人抢走的,而不是她抢走了别人的爱。如果她不能看到自己内在的这种模式,那么即便走入婚姻,还是会轮回于相似的关系里。这都是跟她受伤的内在小孩有关,因为童年没有得到对她能力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从而导致她自我形象模糊不清,在关键时刻不能区分我和你。因为自我概念的混淆,导致自信心不足,因为对情感的依附和矛盾性,又让他掉进了受害者模式里循环往复。唯有看清事情的真相,陪伴内在小孩成长,看到自己的力量,跳出受害者的模式牢笼,才能触摸幸福。

Paste_Image.png

最后,总结一下:儿童期的的孩子,他们有确立自我形象的需求,有形成自信心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发展出“主动”的品质,他们就愿意去探索,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有担当,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没总是因为孩子的尝试而给他们批评、惩罚、指责或者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剥夺他们自我尝试的机会,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出这种健康的主动性。之后会形成这样的个性:害怕犯错误,总会是感觉很无助,好像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我的价值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才能展现。造成的心理障碍就是:不能够认知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感情关系过度的负责,总是企图的去讨好对方,好像只有这样子才有存在的价值,不能直面冲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