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分享

《知识的错觉》读书笔记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keebost

作者: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 ·费恩巴赫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人们对看起来众所周知的事件形成了刻板印象,但其真正的历史脉络却与我们想象中的情况大相径庭。随着各利益集团简化故事、编造传言以为自己服务,复杂的细节也随着时间而消散。

绝大多数知识无非就是一堆联结物,是物或人之间的高度相关,而非支离破碎的细枝末节。

思维是为了行动。思维使我们能够预测每项行动的后果或设想采取不同行动导致的结局,并据此在一系列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

有理由相信行动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演化筛选出那些最善于用行动求生者,以及那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最有效调节其状态者。

人类是推论世界运行规则,即因果关系的行家。对行为之后果的预测要求由因至果的推理,而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则需要由果溯因的推理。

心智不是为了获取每一个个体或情境的细节而存在的。

认知劳动的分化。自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在其团体或社会内部已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专职领域。没有人能够独揽一切。

合作由此而生。社会性、群体化生活的主要好处便是易于分享我们的技能和知识。

知识的表征不易,但表征一个你不了解的概念更是难上加难。

对有效性的识别绝非易事。

思维的本质是缜密的使用无论源自内在还是外在的知识。

我们常常对自己不知道什么一无所知。

我们用集体意见代替个人思考。

了解“知识是公共性的”这一本质得以揭示出我们看待世界时的偏见。

由于集体性的思考模式,我们倾向于团队合作。这意味着个体的贡献取决于团队合作能力而非你的脑子转得多快。

第一章 我们知道什么

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科学的说明人们实际所知与他们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

解释性深度错觉。

拆穿人们的错觉简单的难以置信,你只需要要求他们对看似平凡的某事给出解释就行。

错觉不仅发生在对日常物品的认知上,它几乎无处不在:人们高估了自己对诸如税收政策和对外关系之类政治议题的理解,在热门科学话题如转基因作物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全凭想当然,甚至连个人理财也是糊涂账。一种可能的诠释为,正是努力去解释的过程改变了他们对“知识”的解读。

深思熟虑只占我们思维运转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认知过程都是潜意识下的直觉思维的产物。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巨大的复杂性不会因为你凑近去仔细琢磨就会被肢解简化。在数学领域,具有此类属性的现象被称为分形。分形能在你看得到的每一层级维持其复杂性。自然界万物都遵从分形模式,海岸线就是典型的例子。

看的越仔细只会发现问题越多。待解之事总是没完没了。

想要全部的理解,势必要了解更多,而且每一项待解之事的组合将很快使你不堪重负,于是,系统奔溃。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思考

从计算机角度来说,存储是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思维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呢?

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大脑。神经元是动物从其他生命体分化出来时最早的适应性之一。但植物没有大脑。

动物与植物之间千差万别,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动物能做出一些复杂精巧的动作,能够以多种方式应对所处的环境。部分植物具备一些原始的行动能力,如捕蝇草。

一旦动物发展出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其行为的复杂性骤然猛增。原始水母只有约800个神经元,但它们的行为本质上比捕蝇草复杂精妙得多。

面部识别。面部处理系统从每个我们所见的角度精密的提取了一张面孔的深层属性。对人脸感知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所有知觉类型。变得聪明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收到的信息洪流中攫取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这种抽象信息辨别事物,却浑然不觉。

心智忙着通过提取精华放弃无用来做出行为选择。事无巨细的记忆阻碍了对更深层本质的聚焦,即那些能让我们辨识出新、旧情形相似之处并做出有效行动的通则。

心智的演化实际上是为着一个目标,即有效的行动。

储存细节无益于有效行动;通常,全局概貌才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演化至今的世界由逻辑行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逻辑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要素。

第三章 我们如何思考

因果推理能力。我们先设想这个世界处于某种状态,然后因为某种机制的操纵改变了初始状态。我们熟知一大堆能导向既定结果的机制和原理。

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有助于我们如此设想:假如某些情况有所不同,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另一种世界是人类思维重要的一部分。

反事实的思考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同时做出非凡和平凡的行为。

心理学家指出,故事建构了我们从个体自我到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故事被用来在人群中传播因果信息和教训,同时也被用来分享经验、组建集体式的共同记忆,并表明和宣称一种态度。

故事通常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某个人,而且这些故事与其共同的信仰体系密切相连。

第四章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两种思维:联想式思维和规则式思维。可看成直觉和慎思。

直觉是无意中涌入脑海的想法,基于某些根深蒂固的认识。

直觉与激情不一样,但非常相近。直觉和欲望能够相互配合,也都能与慎思相对抗。

在进行因果推理时,那些快速、直观的得出的结论并不总是与慎思的结果相同。

直觉是自我选择,是个人思维过程的一环。慎思则是和自己对话,就像跟别人谈话一样。

错觉是直觉的产物。

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具身智能。设计灵感源自于生物体本身。某种动物的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新物种年复一年,逐步积累从其祖先身上承袭的生物学功能。

由于较高级别的模块需包含低级别的功能,这种遵循实体智能设计机器人的方法被称为包容体系结构。这种结构把智能看作一个庞大的分层体系:高级的复杂任务表现为简单技能之组合,相应的,简单技能又以更简单的技能为基础。复杂的任务并非完全由详尽的计算和规则达成,而是在最低的层级上依序直接对环境做出反应。

世界总是运行如常的,这一预设惯坏了人类。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凡事都死记硬背,因为信息本来就存储在这世界的角角落落。如果我要知道些什么,我所要做的就是看看他。视觉环境功能可看做一种外部存储器。

你对整体环境的认知来自你视线范围内所有合理的东西。

在最基本的运作层面,我们把整个世界当做存储器。

认知是思考与所思考对象的统一。当思维与现实世界存在交点时,思考会更有效。

事实上,大脑只是处理系统中的一环,系统中还有我们的身体和这个世界的一切。

我们甚至将情绪反应作为一种记忆。这些情绪反应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过程。

厌恶反应是一种躯体性的信号,提醒我们应当远离那些有害健康之物。

第六章 他人的智慧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看到复杂的行为由众多个体合作而成。当多个认知系统协同作业时,群体智慧的出现超越了每个个体的能力所及。

整体能够运转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担负起这极端复杂的行为系统中相对简单的一部分。

一个物种的兴亡取决于几项因素,如何获取食物就是其中之一。人类学记录一再证实,古人类堪称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猎手。人类的捕猎行为成为众多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主因之一。

狩猎毫无疑问是一项集体事业,需要相当程度上的合作与个别化的劳动分工。集体狩猎往往有数十人参与行动,体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协同性。其回报也相当可观。

当认知劳动被分化时,效能和功率将获得爆炸性的增长。

脑容量和智力的爆炸有多重解释。生态学理论假定这种爆炸源于个体因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社会闹假说将智力的增长归结于人类社群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

语言,一项涉及同他人配合并仰赖复杂心智过程的功能。

人类具有一项其他机器或动物的认知系统均不可企及的能力:与他人共享对某事的注意力。

一旦我们能够共享注意力,我们便可做些更不同凡响之事:共享彼此的观点。

共享意向性的能力支持的或许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储存并将之事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能力。知识的传递由我们的社会闹通过语言、合作以及劳动分工逐渐创造出文化。

社交技能与智力通常被认为是此消彼长的。

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而且我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脑袋里。

多数人的理解力仅限于意识到知识就在那里,高级的理解力通常还包括知道可以去哪里获取知识,只有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才真的把可用的学识存在他们自己的记忆体里。

由于我们混淆了内化的知识和可获取的外在知识,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知何其浅薄。

第七章 与技术共事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主角。它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我们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事实,而且我们不必应付任何恼人的人际互动就能得到这些。

技术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

与这些变化相伴而来的隐忧,是我们正在与真正重要的东西失去联系。

技术变革每向前迈出一步,工具、文化、认知和基因都一起变化,创造出新的平衡,赋予我们的祖先更强大的的力量,以便把环境改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当整个世界的知识就在指尖时,我们仿佛真的认为自己博学多闻。但是,在金融网站上学习几分钟也无法掌握投资的奥妙。

机器不是一个合作者,它只是一个工具。

人类的价值体现在意外发生的时刻:处理突发情况的灵活性乃人类所独具的特质。

自动化悖论指的是极其有效的自动安全系统导致了人们对其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削弱了人工操作员的作用,从而导向更大的险情。

人类的关键作用在于监督。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没人拿得到能掌握和控制现代复杂技术的全部知识。

若做的好,众包是利用共同体中专业知识的最佳方式。它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追寻同一个目。这意味着专家们更有可能贡献出他们的知识。

目前的智能来自于对共同体的利用,是众人集结的力量。

众包唯有在提供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运作。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能饱受知识错觉之扰,但群体所表现出的专业性或许能克服个体的偏见。

第八章 科学的错觉

信念极难被改变,因为它们受到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层层包围,且又被我们的社群共享。

第九章 政治的错觉

显然,大多数投票者都倾向一方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知情的。通常而言,对问题的强烈反应并非源于深刻的理解。它们常常缺乏理解。

慷慨激昂的陈词往往是因为缺乏事实的支撑。

当和想法相近的人一起讨论问题时,人们会变得更加极端。这类似一种从众心理。

影响人们对政治政策态度的因素有哪些?有些特定价值在我们看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经过多少讨论、争辩都无法动摇他们。例如巴以冲突。

道德结论很少基于推理,更多来自于直觉和感觉。

强烈的道德反应不需要理由作为支撑。强烈的政治观点也不用。

我们不在乎某项政策的成败得失,其背后承载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我们所讨论的议题是结果取向还是价值取向,都影响着谈判中达成妥协的可能性。

神圣价值观固有其作用,但他们不应成为阻碍对社会政策进行结果式因果推理的绊脚石。

专业人士往往在他们最擅长的议题上涉及自己的利益。工程师当然渴望公路建设能开工。

查明一位专家的可靠性比培养一位专家容易多了,这也是社会上种种问题唯一的解决途径。

第十章 聪明的新定义

人类记忆的推理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倾向于把事情简单化。

简化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诉诸英雄崇拜,把某些重要人物与知识共同体联系起来。我们用传说代替真相。

一种理论把智力拆分为三项独立的技能:语言能力、准确且迅速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另一个理论认为智力有8个不同的维度: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认知与适应自然、肢体运动、人际关系和内省。

第十一章 变得更聪明

学生们通常很难把他们学到的阅读、写作和算术同未来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他们常常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非为了行动而学习。

理解的错觉:对这种一知半解状态感到震惊的往往是学生本人,他们觉得自己读的非常认真。

理解的错觉源于人们对熟悉和识别这两个概念的混淆。跟某些文字混个脸熟,或者将其倒背如流是一回事,而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则是另一回事。

真正的理解要求以审慎的方式对文本予以细致、认真的处理。作者的意向也需要被考虑在内。

学习需要通过更深入的信息处理来打破普遍存在的习惯。

事实上,从他人身上获取知识的权限让我们觉得对正在谈论之事尽在掌握。

学习不仅仅是发展新知识和新技能,还包括学会与他人合作,意识到哪些知识是我们必须贡献的,而又有哪些空白是要仰赖他人帮我们填补的。

真正的教育包括让你明白有些特定的知识是你不知道的。懂得留意你的未知,而不是盯着已知的部分。

学习的过程不是理出西班牙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而是看看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怎样影响着西班牙的历史。

我们还必须学会如何利用他人的知识和技能,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列出想知道的东西,列出认为至关重要必须要知道的东西,如何才能获知,一旦真的获知了会怎么样,如果不知道又怎么样。

科学就是在做证明,能得到证明的结论才会被发布。然而,大多数科学结论既非来自观察,也非基于推理。相反,它们源自于权威。知识共同体的智能之一即在于此,对事实直接给出证明将会耗费太多时间,付出太大代价或相当困难。

教育的重点之一即判断某个结论是否可信,谁对它有发言权,以及这个人是否可信。

让每个人什么都学是徒劳无效的。我们应该发挥个人的优势,让人们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我们也应该重视那些能够促成与他人共事的技能,比如同理心和倾听的能力。

要教授批判思考的能力,促进沟通和意见的交换,而非仅盯着事实本身。

第十二章 做更聪明的决策

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金钱的价值来自公众对其价值的信念,其价值取决于社会契约。金钱具有价值,是因为共同体通过交易意愿认定了它的价值。

经济的状况也取决于人们的信念。

助推法:推向更好的决策。如菜单顺序将影响点餐结果。

改变环境比改变人本身更容易也更有效。打造一个帮助自己做出更好决策的环境。

1.降低复杂度。

2.简单的决策法则。

3.即时教育。

4.核对你的理解力。

结语

本书有三个核心主题: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

无知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的本来状态。问题不在于无知,在于我们身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不具备技能等同于不了解他们的无知。

智能存在于共同体之中,而非任何个体身上。动员全体智慧所做之决策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其他人可能会犯错,而共同体有时也会走向极端,产生误导。

除了信任之外,还必须保持合理的质疑,并擦亮眼睛辨识出那些谎话连篇的骗子。

知识的错觉乃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它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模糊了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边界。

知识的错觉会赋予人们自信去开拓新疆域。许多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源于个人理解中的谬间。从这个角度看,错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或有其必要之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