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全凭一口气

说明:这是一种轻松的说法,气,气韵也。
写作时应将情绪继续调整到位,类似冥想,将一种情绪贯穿自己。每一次写的时候都尽力保持这种状态,尤其是中长篇写作时。
艺术是相通的,钢琴家弹钢琴前会静默一会儿,调整呼吸,让大脑进入安静的状态,然后调动一下情绪,以便和作品合拍。古典音乐如此,摇滚乐也如此;书法家如此,山水画\油画家也如此。文学的写作为何不可以这样?不但可以而且必须。
名著的开篇,普遍比较冷静从容,不论是冰冷,还是温柔,或者俏皮,或者幽默。
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北极村童话,温热开局;马克吐温幽默俏皮开篇。另有一些如马尔克斯炸裂开局,卡夫卡的重击开篇,都是情绪调整到位使然,并非刻意营造。因为自然生发,读者以为他们千锤百炼,其实是不假思索瞬间完成的。
现当代名作开局普遍性冷淡风,主要是
题材的批判内涵,意境的超越性决定的,冷是常态,但并不是非要冷淡开局。怎样开局,随心而动。
随着作品的展开,作者的情绪会有起伏,幅度基于这个最初定下的情绪基调,这样不容易跑调。作品进行中,会有激愤,沉郁等波澜,都是参照初始的情绪。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不是要不断看开篇的情绪呢?不必。弹钢琴的不会想着C大调D大调,调子是自己定的,如果心中无数,只能说是胡乱定调。

绝大多数写手开篇不定调,过程中不断调试,手忙脚乱而不知其原因。
拉斯洛的《撒旦探戈》是当代作品,开篇以钟声开始,这就是情绪调整到位,诗意开局。这个定调,是对作品整体的一种直觉,统领全篇的。
是不是第一句就这样定调呢?那也太刻板了。定调根据篇幅,在第一章完成就可以了,自然而然最好。
《德伯家的苔丝》开头没有这样,但第一章结尾就有了,大家可以查阅。哈代本来就是大诗人,对于驾驭情绪可谓信手拈来。因此对于功力纯属的作家,如何开篇定调已成习惯,融入血脉,怎么开篇,他都有控制力,不会跑偏。一般的写作者却必须考虑定调子的问题,写作前调整情绪的训练不可少。
乔伊斯不这样做,心中有丘壑;普鲁斯特每一次都这样做,习惯使然。
有了作者的气韵,才有作品的气韵。我们慨叹《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推敲了他们的技巧,唯独很少考虑气韵的问题。传统上,写作者或者阅读者以为气韵是诗歌的事情,散文小说不需要,这是对文学理解的偏差。无论何种体裁,都是需要诗意诗情的。中国古代评论作品的著作叫“诗论”,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著作叫《诗学》。
不过,对于诗意诗情的理解要宽泛,我们中国读者很容易想到抒情诗,很少想到叙事诗甚至史诗,更不会想到哲理诗。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应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诗歌的阅读鉴赏,是所有写作者的基础课,是写作者的学前班。
情绪调整到位,写作过程中卡壳时,你就会回想那个初始的情绪,就会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跨过去。否则卡壳之时,就是你情绪紊乱之时,你会方寸大乱,很容易被沟沟坎坎吓到而失去写下去的欲望,会觉得作品毫无价值。一旦有了浓浓的挫败感,作品必然烂尾。
情绪到位是不是不会烂尾呢?也不是。但是此时即便烂尾,依然有价值,若干时间的沉淀之后,你还会续上那种情绪,或者在另一部作品的写作中续上情绪,因为它出自于你的本心,必然会和你血脉相连。
情绪永远不会浪费,只要是发自于本心。情绪到位,作品会自带气韵,字里行间流淌着气韵,如果有幸能完成,必然因为生动而成为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