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借道疏勒国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贾子章的诗

          《鸠摩罗什诗传》第九章节选

                        西木(著)

        题引:公元354年(前凉和平二年),罗什离开罽宾国,借道至疏勒国两年,冬天见三藏大师喜见,开始研修阿毗昙论藏,又师从佛陀耶舍为五明学师父——

        第九章 十二岁,借道疏勒国

      始自界品讫于问论,凡二百五十偈,以为要解,号之曰心。……发中之道要有三焉:一谓显法相与明本,二为定己性于自然,三谓心法之生,必俱游而同感。俱游必同于感,则照数会之相因。己性定于自然,则达至当之有极。法相显于真境,则知迷情之可反。心本明于三观,则睹玄路之可游。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一零慧远《阿毗昙心序》

(一)在月氏北山①,听到神的声音

月氏北山坡,披满祥光

那颗菩提树下,正襟危坐的老者②

气定神闲,眸子清澈,音韵圆融

他只就这么一坐

不知等了多少年

却等来红痣女子带着少年小沙弥③

他笑口张开,口吐莲香

只是那面叶扇轻摇,口如悬河

"守护沙弥,三五不破,佛法无边”④

这究竟是佛的讯息,还是

三千世界淳修梵事的归向

只是转眼间,瑕秽澹澹然

只是转眼间,那菩提树下

只剩光团,折射出的一段因缘

是否是佛在六尘境界里撒下的种子

【注释】

      ① 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

      ② 老者:指阿罗汉。《高僧传》载:罗什的母亲带领着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非常惊异地告诉罗什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无数众生。”

      ③ 小沙弥:指鸠摩罗什,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称他为小沙弥。        ④ 见注释①,是阿罗汉对罗什母亲语言的概括。

(二)在沙勒国①,你举鼎是为什么

母亲问,佛钵多重呀

你说很轻,你就举过了头顶

母亲问,佛钵多轻呀

你说百来斤,佛钵就滑落在地

你说:心有分执,轻重不同②

事实上,母亲都懂,你也懂

但世人不懂

轻重缓急

在内心,该如何分执

事实上,母亲和你

彻悟了金钱权位,爱恨情仇

说重也很重,说轻也很轻

事实上,母亲测试你的心

从那一年出家,你是否放下

从那一月受戒,你是否反悔

从那一日诵经,你是否了悟

坚定乃是因为做了软弱的仆从

坚强起来的时候,乃是寻求

数理逻辑不能提供的确凿证据

但欲做完成之事不可能完成不了

【注释】

      ① 沙勒国,即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鸠摩罗什在沙勒国停留了一年,学习佛教论藏,外道经书,无所不受,而且领会了其中的奥妙。

      ② 梁慧皎《高僧传》载:鸠摩罗什和母亲到达沙勒国,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竟然轻而易举地把佛鼎放在头顶上。此刻,他心中暗自忖道:“佛鼎的形体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鼎的重量太大,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鼎立即掉下来。他的母亲问什么缘故,他回答:“孩儿的心有分别执着,所以佛鼎有轻重的差别。”

(三)“智慧性能了,明观一切有”

“智慧性能了,明观一切有” ①

那年冬天,阿毗昙心论给了你智慧

界品有偈知诸法相,智慧开慧眼

于是,那年冬天,咏诵十品的声音

很温暖。咏诵六足论的声音②

也很温暖。正觉和慧眼,让你聪明

于是,那年冬天,疏勒城种下佛根

信仰和宗教,是两朵开放在荒漠上

的花朵,让莽原上行进的人有了亮光

于是,那年冬天,万物定性于自然

迷情可反,在来年春天,生根发芽

鸟鸣花香,一切物种,本明有常

【注释】

      ① 《阿毗昙心论》有十品,有界品和智品之分。智品有偈云:“智慧性能了,明观一切有”,意思是心智才能观察、理解世间诸法。

      ② 六足论指《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是《大智度论》六分阿毗昙,是一切有部的根本论藏。

(四)你见与不见,还得喜见

你见与不见,还得喜见①

这沙门的名号,正是一段绝好因缘

让疏勒王开启了道场,信仰

像一面旗子,冉冉升起在荒原上

你见与不见,还得喜见

必须以虔诚感召的言行

敲击法鼓,让诵经声传遍

寺院的上空,如清风泠泠

你见与不见,还得喜见

袈裟披上身②,名色转受

止爱,解漏,定根,或生死

即得了涅槃,又获得大清净

你见与不见,还得喜见

不见是一段尘缘,见了转法

八直定道③,也许进入了

某种境地,是最大的解脱

【注释】

      ① 喜见,疏勒国一位沙门。疏勒王不信佛教,是他开导国王把佛教引进疏勒国的。

      ② 疏勒王为了弘扬佛法,将珍藏的国宝释迦牟尼佛的袈裟披在了鸠摩罗什的身上

      ③ 佛教说有八直之道: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命、正治、正志、正定……

(五)言者符契,内心魔咒也消解

吠陀①和五明②

让人的身心更有智慧

让星宿图谶,天下文理

变成我们生命的内因

有见,阐明,知识,学识和智慧

赞颂,歌咏,甚至祭祀和禳灾

哪一样是我们生命排斥的力量

那些常规仪式,通过假设和推理

证明学问。学问是骨子上的花朵

只是有人排斥春天,未尽而谢

可是,迎接春天多么不易

就像一个世纪的恋情,在

即将绝望时,柳暗花明

言者符契,内心魔咒也消解

【注释】

      ① 吠陀,又做韦陀,吠陀等,意为明智

      ② 明,谓有见,阐明,知识,学识和智慧等。五明,即五种学科,声明、工巧明、因明、医方明,内明。

(六)通达因明真界,真的不易

在疏勒,遇上佛陀是缘分

遇上耶舍①,更是你的缘分

只是,这婆罗门的种姓②

十五得三万言,十九通小乘

二十未足戒,为何二七才足戒

佛是受尽众苦后修得的正果

不管比丘二百五戒,还是比丘尼

五百戒③。戒是尘世与佛间的风水岭

世间谁能翻越?可是你越了

远离一切境界痛苦,人要是

通过宗、因、喻的三支作法④

通达因明真界,这真的不易

【注释】

      ① 耶舍,罽宾国高僧,通晓小乘佛教,是鸠摩罗什的小乘师傅。        ② 佛陀耶舍,是婆罗门种。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是印度四姓中最上位僧侣、学者阶级的称谓,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古代的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          ③ 比丘、比丘尼当受足戒,浴一切境界离罪之意,故名受足戒,比丘二百五戒,比丘尼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④ 因明是通过宗、因、喻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学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