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记事:献给支教的青春和扶贫山区行
媒体跨界做公益,现在是第二个月。认识了几位公益的朋友,就想写一下,算素描。不看采访笔记,也不听录音。只记录记忆最深刻的点。
梁琴,96年,四川人。师范院校毕业后开始做支教。马上开始的新学期,她将完成第二个学期的支教工作。
梁琴支教的学校在凉山山区,教三年级。这个三年级其实不普通,里面有很多前人的心血。
几年前学校第一次开始教学,现在学校最大的也就是三年级。
对每一位采访对象,我都会问为什么?特别是做公益采访。大概觉得这件事情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
梁琴回答我说责任感,说要对教过的孩子们负责。蛮意外的答案。大概源自几年师范院校的学习。
问梁琴打算做多久,梁琴说,可能一直做下去。当然,这个提议父母不同意,觉得山里面太苦。说服父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撇开所有不说,只说一月几百块钱的补贴,我都对支教的人万分佩服。这里黑一把我的弟弟,94年,月薪一万,钱不够花。前几天,我和老公还在想着怎么赚个几十万,把新款的奥迪开回家。
我们都是物欲的人。生活在物欲的世界。
虽然经过了15天的培训。忽然进到山区,强制改变人的生活习惯还是会感觉不好,网络不好,手机信号差,海拔高,冬天很冷。慢慢,自己玩手机时间都少了。
梁琴讲支教生活,讲到开心处会笑出来。课余娱乐,孩子们会带老师一起玩游戏。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孩子们总是能很快找到梁琴,因为,彼此太熟悉了。
为这份默契感动。
梁琴说话声音洪亮,讲教学故事,讲学校生活,讲家访过程,有声有色。但是,她自己说,自己本是个内向的人。因了这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因了山区的孩子们,现在确开朗了起来。
想起一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大概就是来自善意的馈赠。
我还特意问了,山区里,家长们对教育的态度。他们支持孩子上学吗?幸好,答案是肯定的。多数家长很愿意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改变贫穷的命运。
希望梁琴支教顺利。
还遇到一位可爱的年轻人。宋利国。支教新人。学汽修专业,现在处在实习阶段,看到网上的报道,千里迢迢从河南赶到成都参加培训,15天后,还要跋涉去到山区。
很内向的年轻人,问为什么要来做支教,对山区的条件有认识么,以后打算做什么?他的回答是:年轻,总是要做一些不考虑钱的事情。
恣肆的青春。大好的年华。忽然想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如果你迷茫了,如果你青春真好,那就来做支教吧。
羡慕不来的情怀。蛮喜欢的小伙子。
子涵老师。一位书院老师,也是一位公益人。认识不久,觉得他最霸气的一句话是,因为书法好,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另一点是,对所谓纯公益的执着。
相识在一个公益组织的年会。席间,他送上了自己的墨宝。
再次见面就是这周了。今年的年三十到正月初六,他和他的团队前往了乐山和宜宾交界的山区,送上救助资金,并进行家访。
做公益30年。和团队一起资助26个孩子长大。讲起有孩子叫他姚爸爸,他也应了、
本次见面,一起的有各色人等。金融界人士,国企员工,创业者,捐赠人,大家谈天南海北,谈如何做公益。
如果说有一个时刻,对跨界公益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便是此刻了。
我们试着探讨公益的很多可能。比如,我们该专注捐钱还是专注提供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后来,释然。公益有很多种,有的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各种手段,广而告之,扩散之,使之在更大空间发挥价值。有的则在一个群体上,跨时间维度发生价值。比如,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