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 | 从名字探寻海南黎家村落的秘密宝藏

2018-09-21  本文已影响133人  梅小槑

大茅,这是去年刚接触的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听到这名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田野风。一直以来都认为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辖区内的山峰长满了茅草,所以有座大茅山,自然就有了现在的大茅村。

长年可见的旺盛生命力

这个位于三亚的热带山村,无论何时都是满山的翠绿,一年四季尽是草长莺飞的生机盎然。

园林景观用的茅草

大茅村作为一个行政村,管辖着17个自然村小组,而且是典型的海南黎族村落。随着调研的深入,才发现原来地图上关于这个村子的名称咋看蛮有意思,其实在黎语语境中还真不是随便来的,处处皆是黎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黎语将有水的耕田称为[ta2]或[na2 ],汉语记为大、打、那、扎、三等,皆为音译。而“水”在黎语中有[nam3]、[nom3]等叫法,目前所见文献多记为“南”“湳”“喃”“浓”等。

由此看来,大茅极可能也是因为有大片可开垦的水田才被称之为“大”茅,也反映出村子里的农事生产特征,而“茅”按照老一辈村民口口相传,确实是茅草丛生植被茂密之地。

四周群山环绕,大茅村成熟的水稻田

在大茅村北部有一个专供农业灌溉的水库——三浓水库,一开始并不能理解,总以为还有叫一浓、二浓的,结果附近倒是也有水库,只不过一个叫三郎水库,一个叫双本水库。在黎语语境中,“三”是水田,“浓”是水的意思,那么这个全村最大的水库最终音译成“三浓”水库,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浓水库

由此可见黎族先民最初给其居住地取名时,也同其他民族一样总是有意或无意倾向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选择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作为命名的理据。就大茅村辖区内的自然村名字,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六类。

【1】嵌入动物名称的地名。

大茅上鹿村黎语发音为[bau3 ta2 ro:i3],[ro:i3]即鹿之意,在上文提到的三浓水库附近还有鹿田岭。三亚被称为鹿城,就是动人的鹿回头传说之故,可见鹿在三亚乃至海南都是最为常见的动物。这一点更是经过大茅村书记的证实,传闻在人类踏足大茅之初,那些与人为伴的鹿等动物经常下山,到水田里饮水,久而久之就有了鹿田村之名。而后由于人口的繁衍,渐渐分离成两个村子,于是最早的鹿田村就成为现在的“上鹿村”,而下鹿村较大,又以东西为界划为两个小村子,东边为槟榔村,西侧则为河边村。

鹿

当然现在村里早已见不到任何野生动物,水田越来越多,却再无追逐的鹿群,也只能从名字里追忆那幅景象。

【2】嵌入植物名称的地名。

相对动物而言,植物就更繁多了。特别是槟榔,在黎族婚庆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也频繁出现在三亚很多地名中。大茅三郎村[bau3 ta2 lo:ŋ3],黎语直呼为槟榔村。另外刚才提到的由鹿田村分离出来的“下鹿村”则失去其原来意义,在黎语中呼为[bou3 vin1 lo:ŋ3],意为槟榔园村。可见这两个自然村应该多易于槟榔生长的坡地。

村中绿道一侧亭亭玉立的槟榔林

大茅多泥村[bau3 gaŋ1 li:m3]的多泥,即倒捻子,学名叫桃金娘。常绿灌木,夏开淡红色花,浆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海南话音如[duo1 ni1],而“多泥”“大汝”都是倒捻子的海南话音所记。

村书记曾说,解放前多泥村盛产多泥树,村民多以售卖多泥果为经济来源,后来,随着水果种类的增多,人们不再青睐多泥果,多泥树也无人种植。现在几乎看不到多泥的踪影,附近山岭里倒是还有野生的,当地村民也会上山摘来酿酒。

曾跟随当地村民上山采摘多泥果

【3】以山、石、水、田命名的黎语地名。

关于山,翻译过来的“岭”比较常见,比如大茅半岭村,后分离为“上半岭村”和“下半岭村”。不过根据村书记的叙述,也可能存在另一种说法,说是黎语中“鹰”的发音接近“岭”,而当地又流传过老鹰精的故事,传说大茅小学所在的山里就住着一只异常残暴的老鹰精,它的法术很高,凡貌美的年轻女子,人间或者海底无一幸免,连国王和海龙王的宝贝公主也被掳去。一时间到处人心惶惶,一位名叫帕拖的黎家小伙,偶然间得土地公指点获知了打败老鹰精的方法,于是凭借精妙的箭术和强壮的身体与老鹰搏斗,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斩杀老鹰拯救了人间和海国。究竟是以山还是动物命名,还待考究。

至于水和田在上文也已提到过,像大茅、三浓水库、三郎村,无一不与水有关。其实想要了解这些村子名称渊源,并不一定要严格遵照上述分类,比如三郎村,既可以说是以水命名,也可以说是以植物——槟榔命名,上/下半岭村,也可以当作以山为名,亦可同动物——鹰命名。

【4】描绘地域情貌的黎语地名。

自然地理实体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域的形状情貌、土壤的状况等,也往往成为命名的根据。大茅里一村[bau3 ta2 ko:p7],黎语[ko:p7]是篱笆的意思,村子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竖满篱笆,黎族村落多种带刺的竹子或树为篱笆,感觉应该是喜欢养殖鸡鸭鹅等家禽吧。里二村[bau3 tshu:ŋ3 kiŋ1],黎语[tshu:ŋ3]是洞,[kiŋ1]是灌木林或说荒山,里一建村较里二村更早些,两村相近而曾合并为一个生产队“里田村”,从黎语地名中可以看到此地情貌。

黎族人家的篱笆院落

【5】表方位的地名。

一般说来,三亚黎族村子都以北边日出为上方、南面朝海日落地方为下边。像上文已经提到的上半岭村、下半岭村;上鹿村、下鹿村;上塘村、下塘村;上新村、下新村等,都使用北上南下这样的方位来为分离的村庄命名。但也有例外,上下偶尔也指的是所在的地势高低。

黎语中原来水、田等都是“通名”,发展成了地名的“专名”注意部分上中下方位后的“专名”虽写来一样,但黎语地名却大不同。如吉阳镇大茅上鹿村黎语意思是鹿田村,而下鹿村的两个组成小村的黎语意思一是槟榔园村,另一是河边村,这是“生产队”时期由几个村庄合和而成,后因人数增长而分开仅留下一个地名。

【6】叙述居住人群的黎语地名。

如果一个村子有外来人口迁入,与原黎族人口聚居在一起形成的村子,原黎语称呼直接保留音译的情况较少,大多会被直接意译为“新”村,如若新村人口多了就会有上、下或是一二三四的区别,如大茅上新村下新村

当然,也存在全部都是外来移民的村子,像大茅村人口最少的一个村子——居民村,仅有20户,主要是解放后迁入的人口,他们没有田地也没有房子,于是被善良的黎族村民统一安置在一起,划分一些山地供他们开垦,多是沿着国道两侧做些小生意。


能考证的黎语地名大概以上六类,不过也有一些不在此列的村子名称,可能是根据一些奇闻轶事而来,也是十分有趣。

比如大茅“上芽村”和“下芽村”,由“落芽村”分离而来。据村书记说,这个村里有一位黎族青年不小心磕掉了上面的门牙,抗战时期,在与日寇的搏斗中又被击落了下牙。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青年,村子就改称为“落牙村”。痛苦的记忆开始慢慢在人们心中消退,过上新生活的村民觉得“落牙”听起来不那么吉利,故又被写作“落芽村”。后来,根据所处地势的高低,又分化成“上芽村”和“下芽村”。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大茅确实也是革命老区,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落芽村紧邻大茅部队,书记所叙述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


参考文献:  文珍,《三亚黎语地名的文化解析》,琼州学院学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