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话

每日一话(92)——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3人  兴喵

4月8日,执掌故宫七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今天,向这位65岁的故宫"看门人"和他的团队致敬!谢谢你们,让更多人爱上故宫。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任职时间2012年1月—2019年4月8日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演讲者/单霁翔

故宫,应该"活在当下"。

我是七年前到故宫工作的,刚来的时候办公室给了我厚厚的一份资料,看得我心潮澎湃。材料里说了故宫很多的世界之最: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座宝库;这里也是世界关注最高、来访量最高的博物馆。

上岗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故宫。这一走就走了五个月,穿破了20多双布鞋,走遍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但资料上说的这些世界之最我却没有感受到。

你说这里馆舍宏大,我看到70%的范围内都立着一个牌子:非开放区,观众止步。

你说这里藏品丰富,我看到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面。

你说这里观众数量庞大,但是我发现80%以上的观众都是盲目地跟着导游小旗往前走,他们根本没有了解这座博物馆的魅力。

曾经的故宫,垃圾遍地

我们要反思,拥有的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观众,这次文化之旅他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我们需要改变,不能再躺在这些"世界之最"上了。

过去,我们把文化遗存视为过去的东西,仅仅是被研究的东西。它们应该是有生命历程的,它们应该"活在当下"。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

改变,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文化权益。

究竟是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观众为中心?

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管理革命。前者的话,会设置很多观众不方便的措施,后者的话,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故宫午门 图/视觉中国

过去,故宫的正门——午门明明有三个门洞,但是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门留给外国的贵宾车队。

东北来的老大爷说,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他想像古代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我们还得给他做思想工作。

这是文化尊严问题,也是每个观众的文化权益问题。

我们跟相关部门协调,获得了理解,把三个大门都打开了,再也没有机动车的车队驶入故宫博物院。所有人都是走进来的。愿当"皇帝"的走中间,愿当"大臣"的走两边,再也没有排队的现象了。

过去,人们总抱怨,偌大的紫禁城不能设一些座椅吗?老叫我们坐在铁栏杆上、树坑里。一开始我也挺奇怪,我的同事们说,这座椅老惹事。比如,螺丝钉把人家孩子划伤了,漆染上人家的裤子了,每年纠纷不断。专家们还一再批评,座椅跟环境不协调。

我们要让观众有尊严地休息。经过了大量研发实验后,开发了新型的座椅,1.1万名观众终于可以同时坐下来休息了。

图/视觉中国

过去,游客总是抱怨故宫层层大殿都是黑漆漆的,不能给点亮了吗?我们要无数遍地解释:木结构的建筑不能通电,里面陈列的物品都是文物。道理很硬,但是游客参观确实很不方便。

那么真的不能改变吗?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消防部门共同研发、反复测算,使用LED冷光源,且灯具远离古建筑2.5米以上,让殿舍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超标。最后,我们成功了,我们点亮了紫禁城。

太和殿照明改善前后

我们希望人们到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种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但是环境整治不像说的这么简单,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五年前故宫的道路都是沥青路,广场铺的是用水泥做的砖,路面坑坑洼洼的,残疾人轮椅走上去疙疙瘩瘩的,全是高高低低的井盖。

今天的故宫,铁栏杆去掉了,违章建筑拆除了,绿地养护得更好了,地上干干净净,屋顶上整整洁洁。大家到故宫博物院来看到的是绿地、红墙、黄瓦,古建筑不动声色地说话,人们感受到富有温度的博物馆。

俯瞰故宫全景 图/视觉中国

2002年故宫观众第一次突破了713万。2017年观众达到1670万,是当时博物馆界的世界第一。故宫博物院一天接待4万观众很轻松,8万观众就饱和了。

想让游客们看得舒心,办法只有一个办法:合理导流,削峰填谷。

我们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旅游团在淡季参观,把好看的展览搬到淡季来做,设立很多针对不同职业观众的免费日,还在做好服务保障前提下推行全网购票预约制度。经过一年半的宣传引导,故宫博物院人山人海的情景,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单霁翔表示,故宫门票价格多年未涨,相反在未来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免费开放。
匠者仁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故宫的郑欣淼老院长刚上任时,就启动了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计划,现在已经执行17年了,再过一年多,1200栋古建筑将全部修缮完成。

文物建筑修缮是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还要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这就是"为未来保护今天"的工匠精神。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

修古建筑要有工匠精神,修文物藏品同样要有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演员",都是我们的专家学者,他们数年如一日地开展陶瓷修复、木器修复、漆器修复、乐器修复,从家具、挂屏、象牙、唐卡到西洋钟表……

默默无闻修缮文物的匠人,一夜间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男神女神"。没想到这部片子引起了那么多的年轻人强势围观,2018年就有上万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

过去文物没有病历、没有档案,修复全凭经验是不行的。我们拿出361米的院舍,集中了二百名文物医生,建立了人类第一个为文物建立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

我们为这所医院建立了23个科研实验室,每一件古建筑的构件,每一件藏品必须得到科学的分析检测才能够动手治疗。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前后

故宫有186万件文物藏品,原来真正展出的只有不足1%,99%的文物藏品是沉睡在库房里。

我第一次到库房里,吓了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呢?同事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收藏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这些文物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是蓬头垢面,没有尊严的,当它们得到了保护和展示,就光彩照人了。

兵马俑维护前后

2020年之前,我们决心在全院共同努力下让收藏的1862690件珍贵文物件件光彩照人。

整治环境、修缮文物,只是做了单方面的工作。文物清理好、修复好了,就可以举办更多的展览了。开放故宫,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才能传播得更远。

过去,故宫只开放30%的区域,2014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6年达到了76%,2018年达到了80%。

比如说午门雁翅楼——紫禁城最大的一处古建筑,2800平方米巨大的空间,过去一直都是仓库,如今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最大规模的临时展厅之一。这个展厅很忙,每天接待3.5万名观众参观。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在午门雁翅楼展厅向公众开放  五个福字分别由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亲笔书写

在过去,我们总把保护文物看成是文物部门和博物馆的专利。其实,保护文物是全民的责任。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授予权,故宫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

文创产品,让故宫成为超级"网红"。

经过六年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网站去年的访问量达8.91亿,位居中国文化机构第一。我们把外文网站做得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我们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让孩子们自愿走进博物馆;我们举办更多的网上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参观。

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我们率先公布了186万件文物藏品,每一件文物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我们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每天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摄像手段把展品和建筑照片收入网站。就这样,全世界最强大的数字博物馆诞生了。

只要打开故宫博物院的微博微信,就能看到它的四季变换。一花一木,一砖一瓦,这座屹立了几百年的宫殿,呈现出更多元、更绮丽的姿态。

年轻人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就会变得后继乏人。要让他们主动贴近传统,就要关心他们今天喜欢什么,他们关注的趣味在哪里。

我相信文化传播的力量,过去故宫的文化产品多以文物复制品为主,但很少有人买。今天文化产品一定要加创意两个字,什么叫文化创意产品?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随着他们生活需求研发产品;要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才能产生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愿故宫再许一个六百年的愿景

过去七年,故宫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60多项展览,是全世界博物馆走出自己馆舍办展览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像世界各大博物馆那样把自身30%的文物展出来。

今年元宵佳节,故宫博物院将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一年后,始建于1420年的故宫即将迎来600岁的生日。我们也将兑现诺言,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内容/央视新闻综合整编


"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

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他的心愿,也是一个国的心愿。

谢谢您!

把一个如此可爱的故宫交给我们。

退休,不说再见。

单院长说了,

自己每天还是会去故宫看看门。

所以,放心吧,

在故宫,永远有一个萌萌哒老头等着你,

等着向你细数故宫的美……

"我在故宫里走千遍,把故宫读千遍,把故宫讲千遍都不厌倦。"——单霁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