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士和是传承中国书法史的一面旗帜
乔士和专访:
文/凤凰通讯社记者,名人名流总编李秀玲
2022年5月20日上午十点,乔士和个人楚简书法作品展,在武汉汉关博物馆开幕;在武汉开启一场乔士和书法艺术文化盛宴。展览主题定为“乔士和中国书法史作品展”,彰显乔士和先生在书法界又树立了一座丰碑。展厅里展出了近百副乔士和先生个人楚简书法作品,展览现场,大家纷纷肯定和赞扬乔士和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的艺术成就。称赞其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执着精神,在创作中沉心静气的心态。吟行诗人,电影艺术评论家牛均富先生,盛赞其作品精工典雅,书法题跋不落俗套,审美眼光别具一格。
著名书法家熊焰将军特的从外地赶来参加乔士和的个人书法展,在展览现场即兴挥毫书写了“妙笔生辉”,洛阳牡丹画家也激情创作了红,绿,牡丹两幅。赠与乔士和先生,以示祝贺!众多各界名人及书法爱好者前往参加开幕式。
中国著名楚简书法家乔士和,并受到林散之字齐寿,号悲石山人,又名和明居士,香溪布衣。生于湖北秭归,自幼酷爱书法,天赋甚慧,曾被誉为书法神童,多年来临池不缀,广涉古人法帖,通熟诸体,融会贯通,、吴丈蜀等书法名家的指点。
乔士和老先生上世纪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后又重返母校,主攻中国古建筑专业,主持和参了灵山寺、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鄂豫皖苏区光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楚天台等几十项建筑的设计,并参与《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的编写工作,在古建筑学上颇有造诣。
乔士和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学与艺术美学相结合的研究,对我国考古及现存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驻湖北随州某部队要新建食堂,他受邀为驻地部队设计方案,在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与自然土不同的土层,那一刻,凭他内心丰富的经验,他预感到了这块土地下应该藏有大规模的古墓群。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也正是由于他对考古工作及古建筑的高度敏锐之心,才使得这个出土了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大的青铜制编钟及其他1.5万多物件的曾侯乙墓群,得到了最大的保护,曾侯乙墓所出竹简是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迹简册,共有240枚,6696字,也因曾侯乙墓的成功开发,乔士和就此与楚简书法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开始潜心研究楚简书法常达废寝忘食之境。
乔士和这次个人书法展,其主要展览核心内容,反应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图像化、线条化、笔画化。而楚简是出土于楚国的竹简帛书的统称,所记载的文献对研究先秦史意义重大,是迄今所见最早成体系的毛笔书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鲜明的艺术特征。虽然当前学术界对简帛工作十分关注,但由于楚简资料系统出版较晚,即便是图文并茂却仍然很难让人读懂,这便更促使了他不分昼夜的耕耘,查阅无数典籍,致力于楚简书法的发扬与传承,并创作了很多完整的楚简书法之经典作品。
我国将文字的艺术形式称为书法,日本称之为书道,韩国称之为书艺。而蕴含着深厚文化,乔士和却认为,以上三种称呼都不尽贴切,因为书法本身是一种学问,应该称为“书学”才对。建筑美学与书法美学相结合,使得博学多才的他在挥洒笔墨的时候能够出神入化,下笔有神。在节目中乔士和强调了“博采众长,抒情达意”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书法是要从中国文字的根源来研究,要博采众长,虽然字体不同,但每种字体都代表了一个人的学识、气质、文化和灵魂,是艺术中的艺术,是灵魂深处对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表达。
乔士和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青年时代又在战场上亲身经历炮火纷飞,然而这一生他不管身置何处,不管条件有多艰辛,他从未停止对知识的学习,对文化的追求。几十年坚持不懈,他才真正地做到了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乔士和将这些经历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场修行,在我们面前的是有着许多温润、几多无尘、集坚韧于一身的乔士和。我在采访整个过程中,感觉到了一种自然与舒畅,感受到了一种有强大磁性的气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满身洋溢着青春气息,向我们青年一代传输着不扬鞭自奋蹄的精神。
乔士和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不管在哪,都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践行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他用自己的方式用心诠释着、宣传着,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他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溢价拍卖,他内心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也让书法的美,打破艺术的局限性,让书法文化真我们相信,有了像乔士和这样矢志不渝的传承、发扬与传播者,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必将辉煌灿烂!